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最新數據,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1.8%。
其中,出口16.13萬億元,增長3.7%;進口12.91萬億元,下降0.5%;貿易順差3.22萬億元,增加24.6%。
按美元計價,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4.17萬億美元,增長0.6%。其中,出口2.31萬億美元,增長2.5%;進口1.86萬億美元,下降1.6%;貿易順差4599.2億美元,增加23%。
這是繼1~9月外貿進出口累計增速年內首次轉正以來,連續第三個月保持正增長,也與大量外貿企業在疫情大考之年迎來歷史性旺季互相映襯。
那么,如此大幅激增的順差會進一步擴大嗎?增勢是否可持續?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種大幅激增的順差趨勢歷年來少有,只是暫時的現象。隨著我國在進口方面發力,貿易順差增幅將會在接下來幾個月有所下降。
魏建國說,前11個月的貿易順差兩位數增加,表明了今年我國出口增勢迅猛,“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今年的進博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我們簽訂了700多億美元的意向成交訂單,這些訂單會在今后的幾個月里陸續交付,因此今年或明年,我國的貿易順差增幅就會縮小。”
官方數據顯示,第三屆進博會累計意向成交726.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1%。
在出口訂單暴增的同時,人民幣持續升值也成為外貿企業的一大壓力。魏建國認為,雖然人民幣強勢對于出口企業是不利因素,但對于進口是一大利好,也將對我國的進口產生較大促進作用,從而進一步縮小貿易順差。
山東財經大學校長、原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趙忠秀的觀點略有不同。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超過23%的貿易順差增幅是正常的,反映了中國出口能力很強,而且,順差有可能繼續增加。
趙忠秀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的貿易順差變化是結構性的,全球經濟疲軟導致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也成為我國進口下降的一大因素,“事實上進口數量是增加的,我們相當于花更少的錢買到了更多的東西,效益有所提升”。而目前的全球經濟形勢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常態,因此,同期對比的貿易順差數據預計還會“溫和地增加”。
關于進口,趙忠秀認為,進口的增加人為因素會更大一點,尤其是大宗商品。進博會上簽訂的意向訂單,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
魏建國強調,我國歷年來并不追求貿易順差,而是希望進出口貿易平衡,略有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