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物質組成的宇宙中,而根據唯物辯證法,一切物質都處于相對的靜止和絕對的運動當中。
既然物質在不停地運動,那么就存在著物質運動的各種速度。人類文明在建設的過程中,也一直都在追求著“速度”的加強,其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種交通工具。
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人類一般都使用畜力來加快移動的速度,比如馬就是一種受到了人們的馴化,而且速度和耐力都非常優秀的家畜。好馬能夠日行千里,是人們在緊急時刻的不二之選,詩句“紅塵一騎妃子笑”就是證明。
隨著工業革命之后人類技術的發展,我們的交通也不再依賴動物,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速度更快、運載量更大而且更加堅固可靠的載具,比如火車、汽車、輪船和飛機。
這些交通工具讓人們真正做到了“上天下海”,自然界的各種阻礙都被我們征服,全世界人民的交流開始變得更加容易,世界逐漸聯通成為了一個整體。
不過這顯然并不是人類發展交通工具的終點,我們在上世紀中期發明了能夠進入太空的火箭,開始了地球生命的全新征程。
那些“慢動作”的事物
地球上的各種物質都有自己移動的速度,有的快得驚人,有的則出奇地緩慢。比如說我們腳下的大地其實也在不停地變化當中,這個過程被稱為地球的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將原本連在一起的泛大陸分開成如今的模樣,但這個過程花去了非常漫長的時間。
時至今日,板塊運動仍然在持續著,速度大概是多快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仍在上升,每年高度大約增加1.8厘米左右。相對于生物來說,這樣的變化可以說是相當微不足道。
不過即使是生物,也有不少移動速度非常緩慢的,比如我們熟悉的烏龜、蝸牛,都是在動物的“賽跑”中會被遠遠地落在后面的動物。烏龜的爬行速度大約是每分鐘0.003千米,換算過來在大約是在每分鐘三米左右,而人只需要往前走幾步就可以做到,耗時甚至不超過1秒。
蝸牛由于體型小,所以移動的速度也就更慢,即使是全速前進,每小時也只能移動8.5米,怪不得我們有“龜兔賽跑”、“蝸牛與黃鸝鳥”的寓言故事。除此之外,海馬、樹懶也是移動速度特別緩慢的生物。
自然界的“運動健將”
有慢速的事物自然也有快速的事物,自然界從不缺乏“運動健將”。在我們熟悉的哺乳動物中,就有羚羊、野兔、獵豹這樣的奔跑高手,時速甚至可以達到百公里以上。他們在追逐中捕食與逃命,其技能完全是為了生存而一步步演化出來的。
令人意外的是,如今在人類身邊安閑度日的家養寵物,其實也有不俗的實力,比如貓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65公里,而靈緹犬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60-70公里每小時。
除了動物以外,還有一些自然現象的速度,和緩慢的板塊運動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夏天,溫暖潮濕的空氣在海平面上不斷上升,被吸入低壓中心,最終開始劇烈旋轉。最后形成的巨大風暴的速度可以達到每秒70米以上,換算成時速大約是250公里左右,足以將人類的定居點完全摧毀。
除了颶風之外還有海嘯,它一般是海底地震所形成的,在海中傳播的速度可以達到500-1000千米每小時,其雷霆萬鈞的氣勢足以在沿岸形成高達數十米的巨浪。
人造機械的速度
人類本身在自然界不是一種以速度見長的動物,我們在遠古時期追捕獵物的時候,往往需要憑借著耐力去獲得洗最后的勝利。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后,人們開始利用全新的機械制造交通工具,首先是蒸汽機,然后是內燃機,人造的動力系統在穩步地發展中。
那么,人類制造的各種交通工具能夠達到什么樣的速度呢?汽車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交通工具之一,一般的高速公路限速是120公里每小時,但汽車的極限時速往往在200公里以上。
比汽車更快的是現代的高速列車。中國是高速鐵路最發達、發展最先進的國家,我們的高鐵列車速度可以達到605公里每小時的“極限”,但高鐵在平常的運行中為了保證安全,速度一般不會超過每小時300公里。
當我們把目光放到空中會發現,人類在飛機的速度上獲得了比陸地交通工具更大的突破,很多戰斗機已經突破了音速,也就是340米每秒,換算成時速大約是1224公里。
從上世紀中葉開始,人類將速度的突破用在了另一種飛行器的制造上,那就是火箭。要想擺脫地球的引力進入太空,首先我們需要突破的是“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7.9千米,換算成時速大約是28440公里。
如果飛行器的速度突破了第一宇宙速度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那么就可以圍繞著地球運行而不被引力捕獲,成為一顆“人造衛星”。如今的地球軌道上已經有許許多多的人造衛星,它們分別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比如導航、監測天氣、觀測宇宙等等。
宇宙中的速度
介紹完了人類制造的交通工具的速度,我們接下來感受一下在地球之外,廣大的宇宙空間里,速度究竟可以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吧。上文介紹了第一宇宙速度,但對于天體的運行來說它實在是算不上什么。
如果我們要擺脫地球、太陽和銀河系的引力,還需要達到第二、第三、第四宇宙速度,也就是11.2千米/秒、16.7千米/秒和120千米/秒。人類目前已經能夠達到第三宇宙速度,但是要脫離銀河系還是一個遙遙無期的目標。
除了這些理論上的速度,宇宙中還有很多的天體都有著自己的運行速度。就拿我們熟悉的地球來說,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圍繞著太陽公轉,在赤道上的自轉速度大約是 466 米/秒,換算成時速大約是1677公里;公轉的速度更快,平均達到了10.722萬千米/小時,是一艘滿載著生命的巨大“飛船”。
不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因為自身太過渺小,并沒有合適的參考系,所以不會時時刻刻感受到這樣的速度,只能夠通過遙遠星體的位置變化來知曉。
速度的極限
我們介紹的速度在不斷地加快,是不是宇宙中的速度沒有極限?并非如此,宇宙中同樣存在著已知“最快”的速度,那就是光速。光是在常規的空間中行進速度最快的物質,達到了每秒30萬公里,對于我們有概念的很多距離,光都只需要行進一瞬間而已。
因為光在宇宙中沿著直線傳播,速度又最快,人們把光行駛過一定時間的距離作為衡量長度的單位,比如我們熟悉的“光年”。光年可不是時間單位,它指的是光行駛一年的距離,比如我們所處的銀河系的直徑就在10萬光年左右。
根據科學家的測算,已知宇宙的直徑大約是930億光年,這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穿越”的距離,畢竟人類的生命實在是太過短暫。
在一般的空間之中,光速是極限,但是要“超越”光速也不是不可能。既然在空間中有著極限,那我們還可以突破空間本身的桎梏,比如在許多科幻作品中出現的“曲率引擎”,就有望打破光速的極限,讓人類能夠實現真正的星際旅行。
結語
人類文明在不斷地突破自己的極限,但是我們同時也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存在是多么渺小,只能夠算作是“滄海一粟”。
就目前來看,人類還沒有辦法離開我們的恒星系,也就是太陽系,就算是飛行得最遠的“旅行者1號”也只是到達了太陽引力的控制范圍之外,還沒有徹底離開。
人類雖然能夠看到太陽系之外的世界,但是我們還沒有真正去“體會”過那個空間里發生的一切,這個目標和我們之間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只能夠寄希望于人類未來的發展了。
宇宙中的物質在不斷地運動著,我們對于速度的認知也是人類科技進步的結果。一切具體的技術的進步都需要有理論作為支撐,只有對于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進行不斷地研究,最終才能夠掌握改變這個世界的方法。
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都是這樣前進著,一點點地將我們的世界改造成如今的模樣。接下來,我們必然會向著無邊的宇宙進軍,讓我們的足跡到達更加遙遠的地方,看到更多的“風景”,將我們的文明發展到更加輝煌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