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神舟十二號飛船乘組的的3名航天員,已經結束任務順利返回地面。時間趕巧,馬上就是中秋節和國慶節了。
當被問到回地球后最想吃什么時,大家紛紛回答襄陽牛雜面、紫花油豆角、西瓜……回到家就過節了,先給三位英雄送上月餅。
在今天這個好日子里,我們用數據帶大家看看中國航天事業,和中國航天英雄們的故事。
首先我們看下圖,中國航天員共計在軌時長統計中,聶海勝排在第一位,共計111天,這也是他三次執行任務創下的記錄。
從2005年10月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起,聶海勝在16年的時間中三次飛往太空。從41歲到57歲,聶海勝此次執行任務前特意染黑了頭發,只為讓自己看著更精神些。
57歲的聶海勝,書寫了自己的傳奇,也創造了讓中國人驕傲的奇跡。
除聶海勝外,先后執行神舟七號、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劉伯明排在第二位,為94天,湯洪波則排在第三位,共計91天。
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離不開祖國的支持。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1921年時,我國的科研支出僅有0.07億元,但100年以來,我國科研支出不斷翻倍,2000年科研支出為896億元,2012年為10298.4億元,2020年為24426億元。100年的時間,翻了348942倍。
此外,我們再看看2013年以來不同國家火箭發射次數及預測。2013年時,我國火箭發射次數為15次,俄羅斯為31次,美國為15次;2018年時,中國火箭發射次數為39次,同時超越美國、俄羅斯的發射次數,2019年、2020年也是一樣。根據預測,2021年,中國獲獎發射45次。
從2018年的大放異彩開始,中國航天事業全面崛起,并提速明顯。從全球情況來看,如果全球疫情都得到控制,2021年也將創下人類火箭發射的全新記錄。
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多個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的成果,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強大。盡管個別西方國家持續不斷干擾我們的發展,但我們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
必須要承認的是,曾經和美國等西方國家比起來,我們的航天事業發展較緩。但是我們已有技術,在今后的發展中,必定能取得更多的傲人成績。
再一次,歡迎航天英雄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