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揚州「個園」,中國四大名園之一,聽導游在身邊亦步亦趨的講解,不免有種時空交錯的幻覺,仿若回到那個年代,看到這家人繁榮、人頭攢動的熱鬧,看到雪嘩嘩的白銀一點一點堆砌起這奢華的個人庭院。
導游不無自豪的說,清嘉慶23年(公元1818年),由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建造的這所個人園林居所花費的白銀,就有600萬兩之巨,這相當于江蘇一年的財政收入,折算成現今也差不多要18億人民幣。
你對18億有什么概念?想必換成你想要買的東西,怎么都數不過來吧。
你對用18億建造的個人居所,又有什么概念?
房屋設計、用料甚為講究,處處有景,處處有寓意,在走過會客廳、臥室、書房、廚房、餐廳、院子…后,心中不免感慨縱使天大本領、無數財富、房屋再大,也只不過是棲于一張床,吃一碗飯。看書時,也只能讓自己處于一地兒。
人有物理上的大小和時空位置,富甲一方的屋主,除此一隅還有其他宅邸、土地,妻妾成群,兒孫滿堂,可謂榮華富貴,財富一生用之不竭。當他68歲仙去之后,鹽業生意變了天,自己的兒子已然無法維系龐大家族的日常巨額開支,而不得不變賣此個園,從此另覓出路,從此再無后人續寫家族榮耀。
只一代,這家族就衰落。
看其尚文的家族傳統,不免甚覺可惜。
京杭大運河帶來的交通便利,創造出無數財富神話,各處興建的私家園林將這些財富定格在歷史中,文人雅客留下的詩詞令人仿若觸碰到那時的繁榮氣息,也隨之吟誦起來。
“苔石滑,花徑曲,不妨芒屐攜行,好看風竹如潮,云山似幻。
高倚樓,低憑檻,孰謂主人無事,也曾紅爐呼酒,白日讀書。”
個園,是審美、文化的體現,也是財富、地位的體現。
“流芳百世”,得一千秋萬代的名聲,誰不想?只是用如此巨額資金打造這一處園林,用于個人家族的會客、居住、展現威望,實屬可惜。
可惜在格局太小,可惜在這財富的影響力太低,若以此財富用于國人教育,用于改善民生,用于國家軍事力量增強…那都會有更深遠的影響。
「個園」是美好的存在,它不屬于屋主,不屬于某個人,它屬于歷史,屬于時代,而它的存在和聲譽,更應該體現在審美與文化傳承的意義上,也更應該令人反思該怎樣更好的使用個人能力和財富來回饋社會,推動人類向更好的生活前進。
歷史在不斷書寫,思考也不要停止。這樣,「個園」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個園,你不居其中,卻已然在其之上。
雜談,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