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CES前瞻 | 這可能是最好玩的一屆:蘋果回歸,5G唱主角 來源:36Kr
來源:36Kr
作者:牛耕
1月7日到10日,2020年的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將于拉斯維加斯舉行。這一展會本應引領消費電子趨勢,但多年缺乏亮眼的創新技術,使得它逐漸淪為「汽車廠商展」或者是「大型電視展」。
而今年,5G使得事情有些不一樣。
在CES 2020的官方網站上,5G被列為第一個話題。5G通訊芯片在2019年尚是技術先驅,但2020年將進入量產階段,高通、華為、三星、聯發科等廠商已在拉攏終端廠商。據高通總裁安蒙(Cristiano Amon)預測,2020年底全球將有2億5G手機用戶。5G芯片將進入海量的新設備,將消費電子引入新的爆發階段。
舉例來說,5G時代的高帶寬使更復雜的娛樂和辦公成為可能,人們因此需要更大的手機屏幕。華為Mate X、三星Galaxy Fold、摩托羅拉Razr已展示了折疊屏不同的可能,一加也為此首次參展。如何在屏幕上隱藏攝像頭成為新的難題,小米帶來的屏下相機技術也許能讓人眼前一亮。
當這些通訊和計算芯片被裝進車里,汽車就成了新的「手機」和「客廳」。這使得越來越多汽車公司熱衷的CES不同于底特律車展。在這里,真正激動人心的是底層技術:在去年CES,英偉達發布了全球首款商用L2+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今年則有更多車廠和技術公司宣布要進軍L4。這一年,Waymo的自動駕駛汽車已投入運營,讓以往CES展示的車內場景和應用不再是紙上談兵。
在顯示技術方面,QLED和OLED兩大陣營的較量也有了新變量:TCL帶來mini-LED技術,這一技術有望被蘋果在2到3年采用;三星則帶來QD-OLED技術,能實現亮度、壽命和價格的平衡。在北美市場,三星和LG份額竄升到超過60%,中國廠商如何迎戰也值得期待。
蘋果
蘋果上一次參加CES還是在1992年。在2019年CES,科技公司如Facebook正因泄露用戶數據成為眾矢之的時,蘋果則在不遠處掛起廣告:「發生在你的iPhone里的將留在你的iPhone里。」
2020年CES,蘋果終于大方地加入CES:派出其全球隱私高級總監簡·霍瓦斯(Jane Horvath),與Facebook、寶潔和聯邦貿易委員會的高管們一次參與圓桌討論。他們將討論如何大規模地保護隱私,法規能起到什么作用,以及消費者在隱私方面的需求。
在這一話題上,蘋果擁有無人能敵的立場:庫克曾多次表示蘋果的商業模式并不依賴出售用戶數據。
盡管蘋果仍未參展,但它在CES上的存在感卻與日俱增。在2019年,三星就宣布其智能電視支持蘋果的iTunes及AirPlay。過去數年里,CES展廳也有參展商宣傳能與蘋果設備相配合的第三方配件。
三星
電視技術的兩大陣營,即三星主導的QLED電視和LG主導的OLED電視,仍在繼續廝殺。而CES 2020是它們新的戰場。根據BusinessKorea報道,在北美電視市場,三星Q3的市場份額從39.4%上升到43.4%,而LG從17.3%上升到19.1%。
然而,勝利的天平正在緩慢向QLED傾斜。根據三星發布的數據,2019年上半年,三星QLED電視售出約200萬臺,同比增長127%;OLED電視上半年售出122萬臺,同比增長15%。雙方的差距正在擴大。
在CES 2020,三星被認為可能發布一款外界矚目的新產品:完全無邊框的8K QLED電視。有媒體報道稱型號可能有Q900T和Q950T。據德國網站4KFilme拿到的渲染圖,這款電視的邊框小到遠看時完全不可見,形如墻上的掛畫。
有媒體透露,三星還在準備一項名為QD-OLED的技術。它使用藍色光線激發紅色和綠色QLED發光,而非像QLED使用藍光LED發光。可以簡單地說,這是一種將OLED和QLED結合起來的自發光面板技術,但壽命比OLED長,又不像QLED那樣昂貴。
CES一直引領著北美消費市場,而三星去年就獲益頗豐:當時三星視覺顯示總裁Han Jong-hee說,希望「這一年售出的8K高端電視機有一半由三星制造」。今年CES能否引領新的銷量好勢頭,是另外一個懸念。
縱觀CES多年發展,除電視外小工具也開始奪人眼球。據媒體AndroidAuthority透露,三星很可能將帶去一款名為SelfieType的「虛擬鍵盤」,既用前置攝像頭捕捉手指移動,來在桌面上模擬敲擊鍵盤的體驗。
小米
盡管發布會在CES最后一天,小米的宣傳圖已經吊足了觀眾的胃口:「Special Product Launch Event Ony for innovations(以創新之名的特別產品)」,如果將海報調亮還能看到MIX字樣,似乎說明要發布與手機相關。
外界已經認為,小米要發布的是MIX4可能搭載的屏下相機技術。早先網上曾曝出過一款型號不明的小米手機,正面屏幕采用無缺口曲面屏設計,被認為是MIX4的工程機。在2019年9月,雷軍曾透露:屏下相機已準備了兩年,很快會有進展分享。
在2019年,小米高端機型出師不利,MIX3因滑蓋設計銷量不佳,主要憑紅米撐起銷量。2020年則可能成為高端機型的逆襲之年,環繞屏、屏下相機、雙模5G已吊足了消費者的胃口。但華為、OPPO都已被曝出在爭奪屏下相機首發,提前于產品展示技術。如果小米在CES上繼續為屏下相機造勢,并不會讓人們太意外。
一加
這將是一加首次奔赴CES上召開新機發布會,推出一款名為Concept One的概念手機。在推特上,一加CEO劉作虎轉發了官方的概念視頻稱:「我們將帶你一窺未來的手機形態。」可以想見,這款概念手機的思路將不同于友商。
據《韓國先驅報》報道,Concept One可能是一款智能折疊屏手機。目前三星Galaxy Fold、華為MateX、摩托羅拉Razr在內翻還是外翻、是否對稱翻折上采取了不同的思路,也對應其設想人們使用大屏手機的不同方式。而一加的官方推特僅強調,其「做不同的事情、突破界限的承諾比以往更堅定」,但具體如何顛覆,思路和配置都尚未揭曉。
在2019年,一加繼續循著「只做旗艦」的思路,在海外市場繼續圈粉。在印度市場,據CounterPoint統計,盡管一加尚未進入Q2中國廠商前五,但卻在高端機型斬獲30%市場,高于三星的28%和蘋果的25%。在英國市場,一加7T系列也收獲了熱烈反響,其90Hz的屏幕引起了廣泛關注。
華為
華為是CES上最具戲劇性的公司之一。去年CES盡管華為并未特意宣傳5G技術,但高通展臺卻充滿火藥味。而2019年對華為又意義非凡:輪值主席徐直軍直言,美國政府為華為的生存發展創造了充滿挑戰的環境。
通常華為不會在CES上發布手機,有消息稱新一代折疊屏手機Mate Xs和P40系列的發布已經留給了2月的MWC(世界移動通訊大會)。
但華為可能帶去CES的其他產品,諸如電腦和電視,卻值得期待。在2019年CES,華為帶去了MateBook 13、MediaPad M5 Lite,分別稱為MacBook Air和iPad的低價競爭對手。在2019年華為還發布了智慧屏電視,采用4K QLED屏幕,成為電視的有力攪局者。
在過去一年,華為也頻繁向美國喊話,呼吁美國將華為移出實體名單,甚至起訴了FCC(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據媒體AndroidAuthority預測,華為這次親臨CES也不會放過機會,可能會談及安全性和隱私性話題。
索尼
CES作為電視廠商的狂歡,自然少不了索尼。在去年CES上,索尼發布了85寸和98寸的液晶電視,但起步價高達12萬元,不敵三星帶來的65寸到98寸全產品線。2020年,索尼已被曝光將帶來A8H和A9H兩個型號,沖擊更低價的旗艦8K電視。此外,索尼的銀幕發聲技術也有機會大放異彩。
但人們期待的,還是索尼能提前展示游戲主機PlayStation 5。在幾周前,微軟已經公布了下一代游戲主機Xbox?Series?X,因此如今透露PS5可能正當其時。按照此前曝光的配置,PS5將采用基于AMD Ryzen三代的八核CPU、向AMD定制的Radeon Navi GPU,支持光追技術和8K分辨率,顯示效果超過目前的主流顯卡。相比下一代Xbox酷似電腦主機,PS5頂部有凹槽的造型也頗吸引人們注意力。
除了游戲主機外,人們還期待索尼帶來新VR設備PS VR 2。據媒體報道,這款設備的可視角度將從100度提升到120度,分辨率也提升到2K,并配備無線功能和眼球追蹤技術。相比此前限制眾多的VR設備,這款設備也許真正能普及VR,也暗合索尼CES預告中「a?unique?vision?of?the?futrue」的宣傳語。
TCL
2019年對中國電視廠商不是容易的一年。在北美市場,從Q1到Q3,中國電視制造商的份額幾乎減半,從19.7%下降到10%。而韓國廠商則步步緊逼,三星和LG的北美份額之和超過60%,為2015年以來首次。
如何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所有人的目光正盯著TCL和海信。
TCL已經宣布將首次展示mini-LED技術。這種技術能提供背光,并且亮度比OLED更高,也能讓設備更輕薄,被認為可能是OLED有力的競爭替代品。在8月,使用這一技術的TCL 8一經推出,未來可能應用在更多產品中。
據媒體報道,TCL已經為這項技術投入了大量資源。12月郭明錤預測的蘋果將在2到3年使用mini-LED面板的消息,更讓這項技術增色不少。有人猜測,TCL在這次展會能奪走本屬于OLED老大LG的關注。
在手機方面,TCL在9月發布了首款面向全球市場的智能手機TCL Plex。而它更早則以阿爾卡特和黑莓品牌進軍海外市場。在上屆IFA,TCL還發布了采用瀑布式曲面屏的概念手機、被玻璃屏幕包裹的概念手機等,讓人十分期待TCL在智能手機的后續動作。
去年CES, TCL還發布了諸如潔面儀、牙刷、智能燈具等產品,試圖打造以智能電視為核心的智能家居生態。相比谷歌、亞馬遜等玩家,中國廠商的優勢在于造電視。這一智能家居路線能否實現,也是外界關注的話題。
編輯 | E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