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我們的課程都降到19塊9了,還是沒人買!那就再給我降,降到9.9元,我才不信這么好的課程會沒有人識貨!”
“別忙著劃走,聽我跟你說說孩子的英語啟蒙該怎么學……”
“我教了30年數學,大多數中國孩子學習數學都犯了一個錯……”
還記得這些熟悉的短視頻廣告嗎?他們曾經鋪天蓋地,從手機里的抖音、快手,再到電梯間的廣告屏,猝不及防地出現在你面前,有的是聲嘶力竭怒吼,有的是諄諄勸導,但是目的都只有一個:讓家長買課。
但仿佛一夜之間,劃開抖音或快手的人們發現,這些廣告都不見了。
無論是機構方的推銷者、短視頻廣告的制作者,還是曾經買過課的家長們,都算是見證了一段在線教育短暫而瘋狂的歷史。
但是現在,一切都結束了。
實探:
抖音、快手全面下架K12學科廣告
淘寶也發了封禁令
兩個月,“雙減”已經從落地,開始進入深入推進的階段,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都已經暫停宣傳,正等待完成“營轉非”的變更。
與此同時,曾經瘋狂的短視頻廣告,一夜之間,全面踩下了急剎車。
記者登陸抖音看到,多個在線機構目前只在抖音直播間中售賣硬件或紙質教材,櫥窗里K12學科課程類產品已經消失不見,僅剩下口算題卡、教材、硬件、素質教育的相關產品。
在快手的快手小店中, K12學科類的課程產品也幾乎銷聲匿跡,僅有文具、硬件、教材等產品。
除此以外,在淘寶平臺,義務段課程全面下架,能購買的只有教具、紙質版教材教輔、文具等;不過,在淘寶平臺,高中段和成人教育的相關課程暫未受到影響。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幾乎可以認為是在線教育營銷大戰的硝煙徹底散盡,而此前部分機構寄希望的直播上課,也宣布了“零可能”。“雖然抖音和快手不是課程的發起方,但基于‘雙減’新政,這些平臺也不會容忍再有涉及義務段的課程在不恰當的時間出現。”
回顧:
K12學科短視頻廣告成主流
曾多次出現“百變老師”亂象
2020年初,疫情催化之下,線上教育一度成為“風口”,營銷方式從單純的公交站牌、地鐵、電梯廣告牌的投放,走向了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營銷,被稱為“跑馬圈地”式的燒錢營銷模式。
例如在央視牛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不少在線教育廣告便穿插其中。其中,學而思和作業幫等多家在線教育機構在春晚直播過程中,分別以間歇廣告、預熱廣告、報幕廣告等方式露出,甚至在春晚小品中進行品牌植入。
除了綜藝節目的露出,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也同樣受到了機構們的重點關注,從最開始的廣告投放,逐漸演變為直播帶貨模式。記者了解到,在今年的618期間,也就是“雙減”前夕,猿輔導、斑馬等品牌每天在抖音直播長達6個小時以上,主要針對新用戶銷售體驗課;學而思網校、猿輔導、作業幫直播課、火花思維、豌豆思維等在天貓旗艦店進行直播,主要售賣體驗課、小課包和系統課等內容。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在廣告“燒錢”營銷大戰蔓延的同時,一人分飾多名教師、價格虛高、超前教學等亂象也頻頻被曝出。
年初,四家在線教育機構的廣告就沖上了社交媒體熱搜,而原因是這幾家教育機構的短視頻廣告里,號稱40年教齡的資深教師竟然是同一個人。這名“老師”在一家機構的廣告里被稱為是“做了40年的英語老師”,而換家機構則變成了“教了一輩子小學數學”的“名師”。隨后就有網友搜索發現,廣告中的這名“百變老師”是抖音上的一名視頻博主。
機構:
短視頻屬于燒錢營銷
獲客成本依然過高
談及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營銷,不管是在線機構還是線下機構,其實都有自己的眾多考慮。
成都本地一K12教培機構負責人陳媛告訴記者,當時在短視頻(形式)興起的時候,抖音的市場人員就曾聯系他們希望可以進行合作。“機構可以提供視頻素材,也可以由抖音進行拍攝。廣告內容除硬廣外,更建議是劇情類和領取資料的內容,當然,最終目的就是獲客。”
不過陳媛表示,對于短視頻的引流效果并不是太看好。“有時候效果好,可能一天有幾十個電話,效果不好的話可能就只有幾個甚至還沒有。費用的話,一般會按照曝光程度和點擊量進行扣費,有時候一兩天就會花上幾千上萬元,這個獲客成本還是過高。”
在陳媛的眼中,短視頻雖然是一個重要風向,但僅僅只靠此來招生,獲客成本難免過高,即使政策沒有出手干預,這種形式本身也不會成為營銷宣傳的重要方向。
而某在線機構宣傳負責人張麗則談到,除進行短視頻平臺廣告投放外,后來團隊還開設了直播帶貨的模式。“當時機構利用抖音平臺,一般是通過直播形式來賣課,每天直播會有幾次,每次直播大概在2個小時左右,也是希望對平臺的運用從信息流投放轉向賬號運營。”
不過,效果并不理想。“之前進行的廣告投放,往往增加的只是曝光,沒有辦法有效沉淀用戶和粉絲,對品牌來說并不太好,很難讓消費者產生有效認同。并且,假如機構的拉新主要依賴效果廣告,甚至還會出現獲客成本過高現象,很難實現品牌的可持續經營。尤其是小機構,根本燒不起錢。”
“后續的話,我們基本上徹底放棄了短視頻平臺,還是要回歸到老模式,把招生工作做扎實,比如地推、傳單等形式,聽起來不夠新穎,但是一步一步都是扎扎實實的,這也是這次‘雙減’給我的啟發:教育,不要玩虛的。”談及未來的方向,張麗這樣表示。
現狀:
政策嚴管之下
教培廣告呈逐漸消失態勢
實際上,不僅是在線教育廣告,線下K12學科類培訓廣告在近兩年內也是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而高歌猛進的教培廣告帶來的營銷亂象和焦慮販賣,在今年3月份就頻繁引發官方關注。
自3月以來,教育部曾多次發文抨擊在線教育營銷亂象,《人民日報》更是發文“四問”校外培訓機構,其中問題直指校外培訓廣告投放鋪天蓋地。
而更大的分水嶺則是在今年7月,“雙減”政策正式頒布后,學科類教培機構的廣告宣傳營銷隨之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監管的通知》,明確要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監管,嚴格核減不合理成本。
其中,還有細則直指燒錢營銷,新規明確要求宣傳費按不超過銷售收入的3%,徹底堵死燒錢營銷的可能。
曾經的雞毛滿天飛,就此全部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