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1915年之間的某個時間段,美國地質學家菲德克·克拉普(Frederick G. Clapp)前往山西、陜西進行地質勘探,尋找石油。此人對中國的社會問題也很關注,在工作間隙拍攝了大量記錄當地社會生活狀況的照片。
陜西府谷的警察。
那時候清朝滅亡不久,百廢待興,老百姓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缺衣少食,生活質量并沒有什么提升。其中有幾張照片涉及到民生,底層百姓都在為吃飽穿暖艱難地拼搏。
男子挑著棉花離開西安。
不難發現,當地的社會是封閉的,人們是保守的。在清朝已經滅亡2年多的情況下,照片中的很多男人還留著大辮子。從南京臨時政府到袁世凱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剪辮子,可很多男人就是舍不得剪掉,干活的時候不得不盤在頭上,清洗打理起來也很麻煩。
陜西三原縣的小吃攤。
這個冒著熱氣的小攤,是在做三原的特色食物疙瘩面嗎?疙瘩面的面條細長柔韌,臊子油而不膩,口感酸香,細品慢咽,回味悠長。另外請大家注意,鏡頭稍遠處有剃頭攤,剃頭匠和他的顧客都留著大辮子。
西安城里的大街。
大街非常寬闊,逛街的人并不多。兩邊的店鋪統一兩層樓,門面風格也很相近。有人能認出這是哪條街嗎?現在是什么樣的景觀?
陜西宜君縣的古樹。
這棵古樹的樹根縱橫交錯,非常粗壯,一個人坐在上面都顯得渺小了。不知道這棵樹現在還在不在?
陜西Kwan-chia-ho,磨面。
這是一個發生在陜西窯洞院落里的典型生活場景。窯洞是黃土高原上特有的傳統民居形式,照片中的窯洞屬于接口子窯洞,在土窯洞的外邊加筑了一層石頭或磚塊,使之更美觀、更結實。窯洞里的女子勤勞、賢惠、樸實,把家里收拾得清清爽爽。
山西寧武縣大水口長城。
大水口長城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黃土夯筑,墻體包磚,高度超過10米。歷經近400年的時光,拍照時損毀嚴重,磚層多被拆毀,僅剩一座烽火臺還算完整。
山西,渡汾河,可能在文水縣。
難以想象,先人們以這種方式過河。在水淺的季節或水淺的河段,無法行船,船工就用四根木材架起一個平臺,把人和行李、貨物扛過去。汾河兩岸的船工們有一個奇特的習俗,那就是全身赤裸下水,頂多穿一件白布坎肩,可能是擔心河水打濕衣服一時半會曬不干。
山西,渡船上的旅客。
山西、陜西雖然地處西北,但水系發達,陜西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山西地跨黃河、海河兩大流域,且都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特征。
山西南部,農民與牛車。
山西農村的牛車為什么是這么小的輪子呢?晚清民國留下來的記錄各地牛車的照片所在多有,但如此小的輪子還只出現在山西。哪位懂行的朋友能解釋一下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