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圣人,是我國的一位大文學家,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是非常的深的。他熱愛讀書學習,喜歡到處去游學和講學,在他到處游學和講學的過程中也發生過非常多的有趣的故事。其中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就是“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了。
有一次孔子在游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兩個小孩子在辯日,兩小孩就問了孔子一個問題,誰知道孔子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被兩小孩取笑了。后來孔子就拜了一個七歲的孩子為自己的師父。那么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些什么事情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孔子的人生經歷
孔子又叫作孔丘,這是他的母親給他起的名字,他出生于公元前,他的家庭是一個貴族的家庭,但是他從小在三歲的時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親。雖然出生在貴族家庭里面,但是由于他的媽媽不是正房,很快他們就被趕出了這個家,從此,他的生活過得非常的艱難,但是孔子并沒有向艱難的生活低頭,他非常努力地學習,變得才華橫溢的。
在孔子二十歲那年,他進入了朝廷當官,在一次的碰巧之下,他認識了郯子。他們聊了非常多的東西,孔子從中也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啟發,于是,在這之后孔子就創辦了私人學校。由于國家的動亂,在幾次輾轉之后孔子還是回到了魯國,但是此時孔子的思想與朝廷的形勢已經不符合了。
四十歲的時候,孔子看清了現實,他不再在朝廷當官了,他開始了他的教學、讀經與寫經之路,創作了很多非常著名的經典,比如有《詩》和《書》等等的。但是這只是孔子思想著作的一部分,后來他便帶著弟子到處去講學,最終他成為了大文學家,而他的儒家學說也得到了宣揚。
雖然在最開始的時候,他的儒家學說在眾多的學說當中并沒有非常的突出,但是,到后來的時候孔子的儒家學說可以說是稱霸天下的。儒家學說的影響力是非常的巨大的。
《論語》一書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的,雖然它不是由孔子親自寫的,而是由孔子的弟子記載孔子的思想的。《論語》里面的每一個思想都是非常的富有哲理性的,能帶給人深刻的啟發。今天的我們也仍然在誦讀著儒家的經典。
二、拜7歲的孩童為師
其實很多人都不能夠理解,孔子這樣一位圣人,為什么會拜7歲的孩童為師?這其實是有一段故事的。孔子在一次外出游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個小孩在路邊玩土,這個小孩用土建個城堡。
但是當孔子經過時,由于小孩沒有躲開,孔子沒忍住就去教訓了小孩。但是小孩一點都不害怕,還非常的理直氣壯地跟孔子說:“遇到城墻是只有馬車繞行的,是沒有城墻讓路的。”
對于小孩的回答,孔子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議,于是,孔子便想要去考一下他。他們互相問對方一個問題,約定好要是小孩答不上來的話,就要拜孔子為師,而孔子答不上來的話,就要拜小孩為師。
孔子問了小孩“天上的星星有多少,地上的五谷又有多少?”這樣一個問題,小孩的回答說不上是非常的準確,但是在某一方面來說,又是有他合理的地方的。而小孩則問孔子“他(孔子)的眼上眉毛有多少根?”對于這樣一個問題,孔子并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因此,就這樣孔子只好愿賭服輸,拜了這個七歲的小孩為師了。
三、故事背后隱藏的道理
這個小孩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項橐了。雖然說在歷史上,像孔子這樣的圣人去拜一個小孩為師的事情是極其的少有的,但是他所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并不是圣人就是最厲害的,圣人就是無所不能的。其實一個人即使再聰明,他也會有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也是會有解決不了的事情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總結: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的就像孔子在《論語》里面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實萬事萬物都是可以教會我們很多的東西的。即使是沒有我們厲害的人,他們也是能夠帶給我們思考與啟發的。
我們不要總是認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一個人,我們也是會有自己填補不了的空白的,所以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