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世界上的疾病,如果不按照系統和病因來分類的話,只有四種疾病。”北京醫院原院長林嘉濱2011年在接受健康時報采訪時談到。而這“四種疾病”指的是:
能治好的病;
治不好的病;
衰老導致的病;
醫學仍未完全攻克的病。①
第一種病:得了能治好的病
林嘉濱談到,如感冒發燒、拉肚子。現代醫學條件下,這種疾病能完全治愈。一定要積極去治療,千萬不能拖,拖久了更嚴重,甚至危及生命。①
提醒:能治好的病切記“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
生活中一些小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則容易發展成不可逆轉的大病,甚至要命。這樣的例子并不少,比如:
· 腹瀉到死亡,不過12小時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急診主任醫師范志偉2018年在其個人公眾號分享過一個因拉肚子大意死亡的案例。從腹瀉到死亡,不過12小時的距離。
這是一位年逾六旬的男性患者,常年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在出現腹痛腹瀉之后,患者和家屬都認為這只是普通的拉肚子,不緩解、乏力明顯后才到醫院。
然而,對于那些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來說,發熱、腹瀉、嘔吐、納差、大量出汗后的電解質紊亂往往可以誘發嚴重的惡性心血管事件。②
· 常見胃炎也有可能演變為胃癌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潘戰和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一般的慢性胃炎較為常見,盡管也有癌變可能,但可能性極小,它離癌變還較遠,經過恰當治療,炎癥消退,可恢復正常。
而如果未治療或治療不當,加上繼續原來的不良飲食方式,病情進一步發展,最終可能演化為胃癌。③
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所以,能治好的“小病”千萬不能拖,拖久了,可能就成了“大病”。
第二種病:得了治不好的病
林嘉濱談到,這種病就是常見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得后好不了,但可通過科學的藥物治療緩解病程進展。這類病如果早發現、及時治療,效果非常好,會縮短病程,但很多人前期不在乎,一旦確診就到了晚期了。對待這種疾病最好早發現,如果你疏忽了,也別強求短期治好,配合醫生堅持服藥是最佳選擇。①
提醒:治不好的病,更要“管住嘴、邁開腿”
我國慢病人數并不少,2.45億人高血壓④;2019年20-79歲成人中約1.164億患糖尿病,居世界首位。⑤
就拿糖尿病來說,一旦確診,需要終生控制血糖。不僅僅是遵醫囑服藥,飲食、運動、睡眠等一樣都不能少。
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尹德海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如果糖友一直不管不顧自己的高血糖,隨意飲食、運動、吃藥,糖尿病并發癥將會變得越來越嚴重,造成臟器功能障礙。
其中,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最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晚期會出現嚴重的腎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⑥
而良好的生活方式,對這些慢病有多重要?
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日行萬步十幾年,之前存在血糖、血脂的問題,現在關節不痛了,脂肪肝走沒了,血脂、血糖都控制在理想水平。⑦
胡大一大夫(Hu-dayi)截圖
第三種病:衰老導致的病
林嘉濱談到,隨著年齡增大,身體逐漸衰老,會出現諸如骨關節退化、記憶力減退、白內障等退行性疾病。比如白內障可以換晶體,但換后視力肯定不如原來的好。而對于骨關節炎和記憶力減退,通過治療或服藥,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癥狀。重要的是,一定要服老,有良好的心態接受身體的變化,不能強求醫院一定要治到某個理想效果。①
提醒:衰老導致的病切記“別過度治療”
北京醫院原院長王建業曾多次指出,老年人很多“病”其實不是病,就是老了。年輕人植發火熱,但從沒聽過給老年人植發的。有些人年紀大了,謝頂了,頭發白了,不是病;年輕時,能跑十里地,老了,只能走二里地了,這也不是病。
脫發白發也好,體力衰退也罷,這些本身就是人體衰老的一種表現。簡單的講,衰老帶來的是器官的減退,它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比如說心臟、呼吸功能、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功能的衰退,對人全身的影響并不是很大,但很多人會問,究竟要不要治呢?主要得看以下兩點:
一是有沒有影響你的正常生活質量,或者影響你基本的生活狀態,如果沒有,先放著,不用治;如果有,那一定算病,要治療。
二是看有沒有給你身體的其他器官帶來危害,如果沒有也不用治,如果有就要治。
拿血壓來說,年輕的時候,110/70mmHg不用管;到了70歲,140/90mmHg,看似“危險”,但在這個年齡段看來其實問題也不大,大可不必治療,但如果到了180/110mmHg,那就必須敲警鐘了,一旦由此出現腦血管破裂,后果將不堪設想,這就是病,必須得治。⑧⑨
第四種疾病:還未攻克的病
還有一部分疾病,目前醫學只能采取姑息療法等減輕病人痛苦①,比如一些晚期腫瘤等。
患上此類疾病要聽從醫囑,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不要太過悲觀、消極,不良的情緒對健康人來說都會產生消極影響。
提醒:還未攻克的病切記“最后拼的就是好心態”
有的人在得知罹患某種癌癥后,就會長時間的意志消沉,這樣不僅對治療沒有任何用處,還會加快、加重疾病的惡化,而一個好的心態,對患者的益處非常大。
黃山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徐林友2011年被確診為晚期肺腺癌伴腦轉移,作為一名肺癌醫生,他深知肺腺癌難治,存活時間短,生存質量差。但是他依然積極接受治療,堅持吃藥、放射治療,從沒抵觸和放棄過。最后經過嘗試靶向治療,成功的戰勝了肺癌。⑩
所以,面對各種各樣的疾病,既不能不重視,也不能治療過度,積極有效的治療、好的心態、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戰勝疾病最好的武器。
本文綜合自:
① 2011-03-14 健康時報《世上只有四種病》
② 2018-06-01 最后一支多巴胺《從腹瀉到死亡,不過12小時的距離!》
③ 2018-11-16 健康時報《萎縮性胃炎會變癌嗎?》
④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編寫組.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概要. 中國循環雜志, 2020, 35(9): 833-854.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0.09.001
⑤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IDF DIABETES ATLAS 9th edition 2019》
⑥ 2018-10-19 健康時報《糖尿病的七站旅程》
⑦2019-01-11微信公號胡大一大夫(Hu-dayi)《胡大一:日行萬步18年 心臟關節雙豐收》
⑧ 2018-03-12北京晚報《老年醫學專家王建業:別把衰老當病治》
⑨ 2019-02-08 健康時報《老年病當治則治》
⑩2016-06-07 健康時報 《當肺癌醫生自己患上肺癌 》
本文編輯:任璇 審稿主任:楊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