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為了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江蘇省民政廳近日出臺十條舉措,提出動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治理,培育社區社會組織,鞏固拓展脫貧成果。一大批鎮街、村居紛紛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發展,各地依托民政服務機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和鄉鎮社工站等廣泛開展服務,社會工作城鄉均衡化發展得以推進。記者9月10日探訪了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看這里的社會力量如何融入當地發展,做好興村振興的得力“助手”。
“會診”到田頭,提升生產力
口袋富,是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第一要務。藍莓種植一直是溧水的特色,但要提高種植效益,還需要把培訓課開到村、開到田頭。在社會組織的資源鏈接下,石頭寨村開展了一次頗有成效的藍莓種植培訓大會,公司、種植大戶、普通農戶都參加了“現場會”。南京全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專家陳奕同把藍莓種植、防蟲害等技術講得通俗易懂。 “在微酸性的土壤里進行栽種,藍莓會更加容易成活,藍莓的品質也會更好。”陳奕同說,過去當地的農民僅憑經驗種植藍莓,產量不高、病蟲害多、土質不達標、爛果多,經濟效益一般。社會組織在深入走訪中發現了這些問題,邀請農技人員及時把培訓課開到農民家門口,提升他們的技術水平。
江蘇省政府參事室原主任宋林飛在做了大量鄉村振興調研后認為,當前農村“空心化”“小農化”“分散化”“老齡化”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村“產業空心化”的解決之道需要推進“五化”:機械化、信息化、服務化、綠色化和安全化。 為了提高浮山村小籽花生產量和銷量,浮山村小籽花生專業合作社請到了省農科院專家、區科協負責人以及鎮工商所負責人,一起到田間地頭“會診”。調研中,合作社成員遇到的各種困惑,專家都一一作了解答。
常年駐扎在農村社區,善于鏈接資源的專業社會組織是打通各路資源的重要一環。據悉,白馬鎮引入南京市你我他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后,鎮級政府采購和社區采購的社會服務項目就達19個,涉及經濟發展類、居家養老類、互助類等多種需求。隨著項目數量的增加和項目類型的擴展,白馬鎮的鄉村治理社會服務質量有了極大提升。
延續村落文化,發揮凝聚力
南京農業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戚曉明認為,農村公共文化空間對鄉村文化傳承和村落共同體的延續具有重要作用。新世紀以來的新農村建設、農村社區化治理以及鄉村振興影響著農村公共文化空間的形態構建。鄉村文化振興中需要結合鄉村當地的文化特色、資源稟賦及農民需求進行空間的構建。
在白馬鎮采訪時記者看到,這里的村落文化打造已經開始萌芽,并在探索一條自己的特色之路。紅色基地李巷充分挖掘新四軍在當地開展的抗日斗爭歷史,不僅打響了鄉村紅色旅游的品牌,還提升了當地人的文化自信。每逢節假日,社會組織都會把各村的留守兒童集中起來,一起去李巷參觀學習。在一次30多名留守兒童參加的活動上,社工們邀請他們在外打工的父母一起“在線團聚”。孩子們學習紅色文化、一起歡樂聚餐、吃水果月餅的畫面實時與他們的父母共享,拉近了父母與留守兒童之間的距離。
春種秋收,挖掘本土文化方能凝聚村民的心。社會組織創新打造了一場又一場具有鄉村氣息的活動。秋收時節,當地幼兒園的孩子在老師和志愿者的帶領下,“自食其力”,親手采摘玉米,體驗勞動的快樂。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文軍表示,“情境危機”帶來了經濟發展、空間治理和公共服務等一系列問題。但社區呈現出的鮮明情境性、地理區域、社會互動、共同意識等要素特征為解決鄉村振興的“情境挑戰”提供了可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地方鄉村社區的獨特情境性,重視對地方文化資源的運用,挖掘和利用地方性智慧,激活鄉村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
以白馬鎮為例,這里山清水秀,自然資源豐富,國營茶場、茶葉實驗場等特色產業,讓白馬鎮成為寧杭發展軸上門戶型特色新市鎮,也是國家級生態鎮。把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就能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挖掘自我價值,提升競爭力
當前,快速城市化變遷帶來的居民需求層次的變化,不僅停留生存、安全等方面,還衍生出尊重、自我價值實現等需求。白馬鎮居民多樣化的需求體現在:老年人有助餐、文化娛樂、健康檢查的需求,青少年有同輩交往、心理關愛的服務需求,殘疾人有輔助性就業、健康咨詢、社會交往的需求,白馬鎮社會組織有學習專業知識,團隊建設、心理疏導的需求。
找到需求,才能找到善治的切入點。截至目前,白馬鎮引入社會組織開展專業社會服務已滿兩年。為滿足老年人、青少年等群體的多元化需求,社會組織培育了一批本地志愿者團隊。南師大等高校資源、轄區企業資源、江寧區等社會組織資源紛紛走進白馬。
在白馬鎮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中心采訪時,社工李敏告訴記者,鎮內現有5家社會組織服務于村(社區),過去的一年里,他們開展了萌芽天使、愛心來敲門等334服務品牌建設,3個為小服務品牌、3個為殘服務、4個為老服務已陸續落地。 隨著居民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未來還有很多事要做。創新社工培訓沙龍、發展志愿者隊伍、打造鎮級“時間銀行”養老服務平臺、盤活鎮內鎮外資源等新一輪服務已經在路上。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