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只聽說過重慶的5D城市容易迷路,走過一個路口可能就是重慶一日游。而將這樣獨特的地形放到郊外,就會發現——這里的山路十八彎。
秋名山的發卡彎聽說過嗎?
我們無緣去這個僅存在于漫畫、電影中的地點,體驗藤原拓海是如何排水渠過彎,不過卻可以在重慶黑山谷感受海拔的落差。
黑山谷,西南的“秋名山”。地處云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亙古橫斷山脈,海拔落差大、道路彎多且急,擁有復雜的U型、S型彎道,而兩邊則是恐怖的懸崖峭壁。我們要在13Km駕駛里程中,經歷280道急彎、1200m海拔落差,平均50米就有一個急彎。
每一道灣都是一個挑戰,你永遠不知道在彎道后面迎接你的是無邊的風景,還是下一個更嚴峻的挑戰。
就好像當我們知道這次試駕要試駕博越,只用一升油速攀1000米海拔一樣——心里都沒底。
但越是這樣,越讓人難以克制自己內心的激動。
博越 一路向前
新博越的外觀相比老款的外觀更加簡潔,家族式化的漣漪式設計有著很高的原創度和辨識度,更加時尚的外觀闖進黑山谷這個重慶地區最大的、原始生態保護最為完好的自然生態風景區,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
就好像現代生活與原始生態的一場碰撞,這種碰撞更多來源于精神層面,長期深處都市之中的我,雖然還坐在一輛代表著時尚、都市的SUV內,但這并不影響我打開車窗去迎接久違的大自然。
就算博越車內帶有空氣凈化功能,能夠讓你在都市內也隨時呼吸新鮮空氣,但在這一刻還是不如直接打開車窗來得直接。
坐在新博越車內,享受著來自這個價位的車型中最舒適的座椅包裹性,手指劃過中控臺,在這個級別的車上本也沒有奢望過什么NAPPA真皮覆蓋,但新博越采用的軟質搪塑材料的手感相當細膩,雖然算不上高檔,但至少時尚。
我沒有將過多的心思放在博越的內飾配置上,在回歸大自然的路上去跟大家聊科技感未免顯得有些不解風情——這也是我難得在車內連歌都沒有放的理由,以前試駕干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將手機連上試駕車,打開自己最喜歡的歌單。
歌還是留在堵車回家的路上聽吧,現在我更愿意聽一下大自然的聲音。
所以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這輛新博越的駕駛感受上,我享受著和這輛車待在一起的每個瞬間。
一路向前,雖然山道環境坎坷,但盤山公路修得不錯,路況不算太糟糕。
萬幸的是在這個重慶的雨季里,沒有遇到滑坡和塌方的困擾。但偶爾突然出現的碎石路、土渣路、泥水路不得不讓大家提高警惕,小心駕駛。
我駕駛的這臺1.8T版博越,即使在這樣的路況下,仍然能輕松的爆發出自己285牛·米的峰值扭矩,在平順的6擋手自一體變速箱配合之下,基本無壓力。
當然,如果只是這么枯燥的順著山路往上駕駛,縱使面對密集的U型、S型彎道,沿途的美景欣賞久了也難免乏味。此行的意義當我們正式進入盤旋的山道時才正式開始——等待著我們的是280道急彎。
1L油 向上攀升
博越智能油量預警提醒:“僅剩最后1L油,剩余行駛里程13km”,真正的歷練才剛剛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也算是一場節油賽,卻不同于普通的都市節油賽。
你沒有辦法去刻意控制油門和剎車,去做出一個不那么真是的油耗成績——面對向上攀升的發卡彎,如果還敢這么玩那么我只能說自己技不如人,誰也不想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加速和急減速的頻繁切換,發動機消耗的燃油會比勻速行駛時更多,車輛性能的正常發揮跟在城市工況時的完全不同。
這不僅僅是對我們是一場挑戰,對新博越而言亦如是。
當車內只剩下1L油時,你會更加在意整輛車的情況——就好像當你困在荒島上,面對最后一口淡水時,求生的欲望會讓你的思路更加清晰。
一面小心的駕駛著車,一面細細去感受來自底盤給我的反饋——博越出色的底盤調教,充足的側向支撐力,讓我能夠讓我縱使面對回頭彎也能從容的找準彎心,慢進快出。哪怕是面對一些細石道路,幾乎沒有多余的顛簸,反饋給我的只有清晰的路感。
而我所駕駛的這臺博越索達在的1.8T發動機,面對不但攀升的海拔,在不斷壓榨自己動力輸出的同時,也在盡可能保證燃油經濟性。
輕踩油門踏板,動力響應積極,隨著轉速的攀升,動力線性輸出,與變速箱的匹配較為契合,縱使在山路上也能走到平順而迅速的換擋。
沿途林海、飛瀑,碧水、溶洞……我漸漸的忘記了只有1L油的現實,當到達目的地時,才恍然醒悟——自己不但成功挑戰了280道彎,更和博越一起完成了1L油急速攀升1000米海拔跑完13公里的創舉,而在這種復雜的山路下,百公里平均油耗才不到7.7L。
這是一場屬于我自己 更是屬于博越的挑戰
在厭倦了城市里鋼筋水泥的冰冷與燈紅酒綠的輕浮后,能夠與博越一起去親近大自然,是一場難得的體驗。
當然,對于我而言更有意義的是完成了一場屬于屬于我自己,更是屬于博越的挑戰。1L油急速攀升1000米海拔跑完13公里,百公里平均油耗才不到7.7L,這樣的成績能夠在號稱重慶秋名山的黑山谷里完成,我想說是一個奇跡,但又覺得或許將其乘坐博越的實力更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