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珍
近年來,作為一種能為大眾解壓的節目形態,喜劇類綜藝熱度居高不下,各大平臺紛紛布局這一內容賽道,但也產生了同質化競爭的問題。大部分的喜劇綜藝都以演播室的競演模式為主,但近期騰訊視頻推出的喜劇廠牌真人秀《德云斗笑社》第二季通過融入跨類型的元素創新了喜劇綜藝的內容形態,在吸引觀眾同時也起到引領傳統文化煥新的作用。
跨類型創新,探索喜劇綜藝新表達
《德云斗笑社》第二季延續了第一季前半段真人秀挑戰后半段相聲競演的架構,并通過上下集的方式播出,這種結構方式容易讓人擔心上下集之間缺乏勾連,成為一盤散沙。但主創團隊通過規則和主題上的創新將德云男孩們的真人秀表現與相聲競演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讓兩種不同的形態達到了前后連貫、一氣呵成的效果。
規則上,節目通過環環相扣且強調團隊精神的賽制激發出隊員們的投入感與緊張感。在真人秀游戲挑戰中脫穎而出的兩支隊伍的隊長,才有資格挑選各自隊伍的3名隊員,組隊成功后完成團戰競演任務。而剩余相聲演員則進入“冷板凳”環節,且不得參與每期相聲競演。而在團戰競演中,真人秀挑戰中隊員們獲得的“提成券”直接與個人成績掛鉤,個人成績又影響團隊命運,兩支隊伍在每期節目末尾清算隊伍總成績,勝出者可保全團隊,失敗方需淘汰末位隊員,而連輸兩場的團隊將面臨整隊淘汰。“冷板凳”、個人成績、團隊總成績這些概念既映照著現實中的職場,也成了刺激隊員們在節目的游戲任務和相聲競演中努力表現的驅動力。
主題上,節目為真人秀挑戰部分所設置的情境任務也與相聲競演所設置的命題形成了有趣的呼應關系。首期節目中,14位隊員體驗做餅、賣餅,由于餅的數量直接關系到誰更有資格成為隊長,隊員們各顯神通,上演了一出爭餅大戲,整個過程成為了對現代生活“內卷”現象的生動寫照,而“內卷”正是當期相聲競演的主題。第二期節目,隊員們又去到“德云水都”實習,需要使出渾身解數提升自己的“星級”,節目從隊員們獲得的“星級”引出相聲演員的“名頭”,讓相聲競演的主題與真人秀內容實現了自然的銜接。
隨著綜藝節目的進化,跨類型融合已成為了常用的創新方式,但也對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處理不當便可能變成“四不像”的作品。而《德云斗笑社》第二季實現了真人秀挑戰與相聲競演跨類型的巧妙結合,通過真人秀挑戰解鎖相聲演員們“幕后”的狀態,也讓他們在生活和職業體驗中汲取靈感,再引出節目后半部分的“前臺”競演,兩者借助賽制、主題勾連在一起,為喜劇綜藝帶來了創新的形態與表達。
創新表達,為傳統相聲文化賦新能
作為一門深受群眾歡迎的傳統曲藝表演藝術,相聲是歷史文化的積累和沉淀,擁有自己的魅力。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相聲藝術如何與時俱進?成為文化界一直關心的議題。作為一檔由相聲頭部廠牌德云社聯合騰訊視頻推出的節目,《德云斗笑社》第二季肩負著推動相聲文化創新與進一步“破圈”傳播的使命。而從節目呈現的效果和取得的影響力來看,可以說是不負使命。
每期隊員們精心準備的相聲作品是節目的重頭戲,值得贊賞的是,這些作品在保留了相聲傳統韻味的基礎上,進行了不少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從而讓相聲這門傳統藝術真正活在當下,彰顯出時代風采。
一方面,節目中的相聲作品內容結合了當下的社會現象,流行文化,呈現出貼近生活,針砭時弊的特征,容易引發大眾的情感共鳴和思考。例如第一期圍繞“內卷”主題,張鶴倫、周九良的作品《家里家外的內卷》從哄孩子睡覺、輔導作業、報興趣班等生活細節入手,諷喻了當代家庭教育的問題。張九南、曹鶴陽的作品《復雜寵物世界》從寵物狗與流浪狗的視角出發,把內卷話題從人類世界延展到動物世界,揭示了無處不在的內卷。一個個飽含社會洞察力的作品,帶給觀眾富含深意和回味的笑。
另一方面,演員們在表演形式上也大膽創新,為傳統相聲探索貼近年輕觀眾的新思路。例如欒云平、張鶴倫的作品《廣告的名頭》被郭德綱贊為新瓶裝舊酒,內容雖然沒有脫離傳統相聲的根,但欒云平一改往日風格,舞臺上模仿青蛇,創新的表達成為這個作品贏得掌聲的關鍵。孟鶴堂、岳云鵬的作品《一段悲傷的相聲》則打破了常規的表演范疇,在舞臺上念起了“遺書”,通過一場葬禮預演來展現人對于“名頭”的執著,看似荒誕,卻發人深省。
相聲文化曾被認為是屬于小劇場的傳統藝術,但《德云斗笑社》借助真人秀綜藝的形式和平臺的傳播影響力,讓相聲文化跳脫了小劇場的局限,進入了更廣闊的表達空間,也贏得了更廣的受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歡迎。節目呼應時代,通過各種有現實意義的作品,傳遞出正向的價值觀,又通過汲取各種流行文化的元素,創新表演方式,讓觀眾更易于接受。在笑聲中疏解內心,在無形中接受正向信息的傳遞。
在《德云斗笑社》之后,各類喜劇團體紛紛效仿,推出“團綜”節目,其示范效應可見一斑。可以說,《德云斗笑社》是傳統表演藝術與綜藝形式碰撞融合之后的煥新,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案例,其創作經驗值得總結與推廣。
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