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險企半年報“收關”,不少問題也浮出水面。
從最有說明力的壽險公司的數據看,5家A股上市險企中,壽險保費增速雖然尚可,但是,新單保費收入、新業務價值指標卻極不好看,全面出現下滑,且速度較快。
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人壽新業務價值298.67億元,同比下降19.0%;平安壽險273.87億元,同比下降11.7%;太保壽險102.31億元,同比下降8.9%;新華保險40.90億元,同比下降21.7%;人保壽險24.12億元,同比下降25.2%。
保險產品對民眾有沒有吸引力,可以從保險消費者信心指標上來一窺。二季度中國保險消費者信心指數日前已經公布,該指數顯示,二季度保險消費者信心指數為66.3,較今年一季度下降4.4,但仍處于信心較強區間。但是,二季度消費者增購保險的意愿確實有所減弱。在增保意愿測評中,得分下降分析為信心較弱區間,這顯示出來當前保險消費者增購保險的動力不強。
面對保險新單數據持續下降的走勢,人們不禁要問:本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保險“賣不動了”,發生了哪些變化,保險行業從中可以反思到什么?
首先,居民消費能力受疫情影響減弱。9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1)》指出,受疫情影響,消費貸款增長明顯放緩。疫情對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費行為產生明顯沖擊。2020年,我國最終消費拖累GDP增長0.5個百分點,是自建立GDP核算以來首次出現最終消費負增長現象。在此背景下,2020年居民消費類債務同比增長8.8%,比上年同期下降7.6個百分點。在消費能力不足的客觀環境下,不是柴米油鹽這樣生活必需品的保險產品,若要撬動老百姓的錢包,難度恐怕是增加了不少。
其次,壽險改革的影響。當前宏觀環境、科技應用、消費者需求、人口老齡化對傳統壽險市場的發展模式均提出挑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審視自身,行業改革已經成為共識。但這一過程也絕非易事。壽險行業改革正處于由粗放式轉為高質量發展的清虛階段,短期對保單增長會造成負面影響。以中國平安為例,中國平安的利潤,超過六成來源于壽險的貢獻。而平安在壽險最高光的時候主動進行了壽險改革,但這幾年,壽險業務在忍受轉型期帶來的陣痛。今年受疫情影響,以及壽險改革尚未成功,新業務價值同比下降11.7%。在中期報告中,平安集團重申傳統壽險正面臨就業市場、產品競爭和客戶需求三大挑戰,改革已是刻不容緩。
第三,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基本醫保覆蓋人口超過90%,公眾的基礎保險投保需求降低,而傳統保險產品仍然以提供簡單的財務保障的思路為主。譬如,上市保險公司在二季度普遍加大儲蓄類產品的推動力度,滿足客戶財富管理需求。而此類商業化保險產品同質化嚴重,區分度很低。而與此同時,高質量醫療服務產品匱乏,客戶醫療需求尚未得到滿足。對于高端客戶來說,有持幣待購的現象存在。
轉自:金融時報客戶端
記者:韓雪萌
來源: 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