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lyde|校對:nacha|編輯:張勞動
大概十五、六年前,當魏君子還在河北的一個縣城電視臺一邊打盹一邊寫香港電影的時候,我就成了他的博客讀者。
我是一個看著香港電影、TVB電視劇長大的廣東孩子,懂粵語。當年,我自詡是一個比較懂香港電影的影迷,卻發現有一個來自非粵語地區的影評人,對香港電影掌故的了解,遠勝于我。
我汗顏,也有點不服。
那時候,網絡方興未艾,DVD也剛剛起步,很多香港電影還沒有發行帶有花絮的DVD。我很好奇,魏君子是如何得知那些幕后故事的?
也許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他對香港電影的專注程度,遠遠超過了我。我雖愛香港電影,但我還愛美國電影、歐洲電影、日本電影、中國老電影等。我不是一個專情的影迷,而魏君子是。大概有三、四年的時間,我幾乎追著閱讀了魏君子博客上的所有的文章,鮮見他寫香港電影以外的電影。
后來,這些博客文章主要整理成了兩本書:《江湖外史之港片殘卷》(2006)、《香港電影演義》(2010)。
在成功賣出第一個劇本后(《追影》【2009】),魏君子開始進軍影視圈。2014年,魏君子成立了北京集智映像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借助他因愛香港電影而積累的人脈,參與電影的出品、策劃、發行等,而他合作的導演,主要是香港導演。
在《龍虎武師》之前,魏君子以編劇和制片人身份參與的電影,在某知名評分網站上的評分,都在及格線之下。魏君子絕對是寫香港電影的最佳作者之一,但“寫”電影和制作電影,是兩碼事。魏君子在電影創作上,未能延續他在“寫”香港電影上的成功。
“寫”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是用愛發電,至少開始的時候是這樣的。《龍虎武師》的好,恰恰是魏君子延續了他“寫”香港電影的精神,用愛發電!
當年讀魏君子的那些關于香港電影的掌故的文章有多爽,今天看《龍虎武師》就有多爽——情懷不改,夢回初心。
看《龍虎武師》,不只是在看一部關于香港“武行”的紀錄片,也是在回顧香港電影的輝煌年代,還是舊日時光不可復制的一聲嘆息。
魏君子,他還是最愛香港電影的那個人!
1、李小龍
李小龍改變了香港的“武行”。
李小龍之前,香港動作片中的動作是偏舞臺化的,脫胎于京劇等傳統戲劇的舞臺動作。
李小龍帶來了兩個改變:
其一,相對寫實的動作設計,快、狠、準。
其二,日本武士片中的充滿儀式感的“決斗式”。
《唐山大兄》上映之前,嘉禾其實是不看好的。
李小龍的成功,確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運氣的成分蠻大的。
洪金寶、成龍、元彪、林正英、元華、元奎、陳會毅、馮克安、火星等后來大展身手的“武師”,當年都跟過李小龍。
李小龍并沒有像洪金寶、成龍、袁和平、劉家良等人那樣成為“班主”,但他是很多“班主”的“精神班主”。
李小龍猝死后,整個香港的動作電影都大受打擊,“武行”中的不少人因此失業數月。大概五年后,香港的動作電影才又再度興起,并進入了全盛時代。
2、劉家良
出身洪拳世家的劉家良除了是一流的武術指導,在武術上也稱得上是“一代宗師”。
劉家良導演的《神打》(1975)、《少林三十六房》(1978)、《少林搭棚大師》(1980)、《十八般武藝》(1982)等影片,都是動作片中的經典之作。
劉家良的“長鏡頭”太可怕了,一打就是幾分鐘,幾十招下來,每一招每一式都不能錯。沒有堅實的武術功底,根本演不了劉家良的影片。
劉家良的動作設計,不僅硬橋硬馬,有時候還真刀真槍,演員一不留心,就會掛彩。
論快,劉師傅的拳,不輸李小龍的腳。據徐克說,拍別的“武師”,攝影機要轉得快一點,這樣才好看;拍劉師傅,攝影機要轉得慢一點,因為劉師傅的動作太快了!
3、降維打擊
香港的動作電影為什么能夠征服全世界、影響好萊塢?
靠的就是降維打擊,冒險、蠻干、拼命。“武師”用肉身去表演各種高難度的危險動作。
從三層樓跳下來,除了帳篷之類緩沖一下,再沒有更多的保護措施。
七、八個人從七層樓跳下來,也只有紙盒、榻榻米之類的防護。結果,人砸人,拍戲現場還是變成了事故現場。
有五成把握就敢上,有三成把握就要試。當“武師”,隨時準備“大冒險”,兩眼一抹黑是家常便飯。
降維打擊帶來的真實感和強刺激,是好萊塢的動作片所不能企及的。
劉家班眾龍虎武師,電影《武館》工作合照,1981年
4、內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動作電影有多“卷”?
主創們去看別家公司的動作片的午夜場,回來后,一邊感嘆電影中的高難度動作,一邊絞盡腦汁設計更高難度的危險動作。
為了不斷帶給觀眾新的刺激,香港動作片的“難度系數”一直在上升,有時候致傷致殘都在所不惜。
5、“Cut(停機)!救人!”
香港動作片中的一些危險動作,導演或動作指導其實是預見了會出現受傷的情況的,但為了“好看”,導演或動作指導有時候會堅持讓“武師”們這么做。
于是,就有了“Cut(停機)!救人!”
張家班的武術指導:鹿峰、郭追和江生
6、安全第一
在香港動作片的片場,曾有“武師”在表演中一命嗚呼,而“武師”因工致殘致傷,更是數不勝數。
而且,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武師”們也是沒有保險的。“武師”受傷了,全憑“大哥”照顧。當然,對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大哥”往往都是很講義氣的——“武師”因工受傷,一般會得到比較周到的照顧或比較豐厚的補償。
但是,時代不同了。
“武師”的命也是命。如今拍攝動作片,一般不會有罔顧安全的了。“武師”們的人身安全,一般也會有保險作為保障。
安全第一,成為了“武行”的新原則。
號稱“天下第一武術指導”的八爺(袁和平)是比較早注重安全問題的香港動作指導。電影拍攝過程中,動作戲達不到八爺的要求,他寧可拿自己的頭撞墻,也不愿意隨便讓演員去冒險。撞墻之后,八爺會冷靜下來,再想怎么才能夠拍好這場動作戲。
以上六條,都是《龍虎武師》告訴我們的“冷知識”。
“分辨率”是凹凸鏡DOC開設的一個新欄目,致力于對院線紀錄片和大范圍被觀看的非院線紀錄片進行綜合評分。
我們都知道,紀錄片被關注的渠道有限,被自由、客觀、專業地評論更是困難,所以我們邀請了數十位長期關注紀錄片的影評人、媒體人和影迷,組成“觀察團”對部分紀錄片進行評論和打分,以便讓它們更好抵達觀眾。
其實,推出這個欄目之前我們很猶豫,一是紀錄片和劇情片不一樣,拍攝存在各種客觀原因,沒辦法有統一標準,稍微用力評論,可能就會傷害到創作者;二是紀錄片已經沒有什么專業的研究者和影評人了,我們要邀請什么樣的人才有資格去對作品進行評論?
后來,我們也想通了,只要“讓更多人關注和觀看紀錄片”的初衷不變,其它都不重要。也許以后這些評論和評分會讓創作者難受,會被專業者嘲笑,還會被一些觀眾不理解,在此我們只有先請大家多多包容了。
“分辨率”欄目第八期,我們選擇了院線紀錄片《龍虎武師》。
分辨率評分:7.3
Clyde 影評人
評分:8/10
AOTU DOC 分辨率
在《龍虎武師》之前,魏君子以編劇和制片人身份參與的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都在及格線之下。魏君子絕對是寫香港電影的最佳作者之一,但“寫”電影和制作電影,是兩碼事。魏君子在電影創作上,未能延續他在“寫”香港電影上的成功。“寫”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是用愛發電,至少開始的時候是這樣的。《龍虎武師》的好,恰恰是魏君子延續了他“寫”香港電影的精神,用愛發電!魏君子,他還是最愛香港電影的那個人!
獨孤島主 影評人
評分:8/10
AOTU DOC 分辨率
因時代而起,因時代而落的群體,曾經創造出世界一流(至今仍是)的動作片景觀,也是構成香港電影史一支長期被遺忘的重要脈絡。因此,《龍虎武師》不僅值得看,亦值得作為一份文獻留存華語電影史上。龍虎武師與香港這座城市一樣,鼎盛是歷史的偶然。
調反唱唱 媒體人
評分:8/10
AOTU DOC 分辨率
如果這樣一個題材,寫成電影論文那它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喟嘆逝去歷史的常規樣貌。但是拍成電影,你就可以看到這些鮮活的人,在回憶那些看起來很辛酸的往事時,表現出來調侃又略帶自豪的情感,它是復雜的有魅力的。一邊反思過去不健康的生存狀態,一邊懷念那個殘酷年代搏命的自己,很有張力。
雖然不太喜歡后三分之一現代部分的講述方式,到了那里突然慢了下來,有點不太適應,但是仔細想想當代“龍虎武師”的妥協和掙扎,也的確不再適合熱血的快節奏了。
孟浪 影評人
評分:7.5/10
AOTU DOC 分辨率
前半部分其實比較浮光略影,基本上是以代際更迭的時代脈絡,簡單地回顧了從李小龍到劉家良再到洪金寶、成龍、甄子丹這些武打巨星對香港功夫片的開創與傳承。中間介紹了一些香港紅褲子的老料,比如《龍爭虎斗》里元華替身李小龍完成翻跟頭特技,《A計劃》里火星替身成龍完成鐘樓特技,《東方禿鷹》里錢嘉樂替身洪金寶完成懸崖特技,《黃飛鴻》里熊欣欣替身李連杰完成梯子特技,相信港片迷其實也早都對這些東西了然于胸了。
個人感覺真正有紀錄性的地方在后半部分,尤其是對香港特技協會青訓班的介紹真的第一次看到,香港特技人才的極度凋零,以及內地影業對香港影業的侵蝕都拍得很有時代感觸,像火星這種成家班老人只能去吊威亞,元德只能在通州開公司拍網大無不讓人唏噓。整部影片的剪輯做得挺有觀眾緣,利用了很多老港片的元素增加了笑料和幽默感。
海老鼠 環球旅行家、自由撰稿人
評分:6/10
AOTU DOC 分辨率
以前沒機會上學或討厭上學的,才來學做武行。現在是學霸膩煩了一眼到頭的人生軌跡,出來鍛煉身體。時代隨著技術變了,還好有有心人去記憶并梳理那個并不健康卻蔚為壯觀的年代。
個人對武行甚至武俠都沒情結。作為小白看來,覺得還是過于貪心了,讓過來人七嘴八舌說一大堆,沒精簡地抓出幾個核心點,更沒被打動到的金句時刻,配樂轟炸更是難受。
晚不安 影迷
評分:8/10
AOTU DOC 分辨率
香港動作片獨步全球影壇的秘密,正在于動作設計和搏命特技,時隔多年回看那些被載入影史的作品,仍能感受到視覺的和諧與實在的痛感。當年的龍虎武師,出身梨園,重情義,好揮霍,甘做大哥身后的無名英雄,經年之后,一身傷病,無人知曉,積蓄寥寥。不禁想問,那一個鏡頭的成就感,入火海,下鐘樓,足讓人撐過漫長零落的一生嗎?無論有否選擇,他們終究是黃金時代的締造者。
本片也算是某種搶救性記錄,武行的北上和沒落都是大勢所趨,但任何一個影迷都不會說出“港片已死”這種混賬話,于是你可以看到魏君子最后把鏡頭給了特技協會青訓班,仍有“不怕死”的年輕人入行來,仍有堅守本土的特技人傳道授業,哪怕無從談起希望和夢想,還是有熱愛的星火散發微光。
張勞動 媒體人
評分:8/10
AOTU DOC 分辨率
脫胎于戲劇表演的武行,用一種不服輸的精神,讓香港功夫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有了重要的一筆。感慨很多,當你知道那些動作多么難,幕后那么驚險之后,再回頭看那些武師的表演,更加敬佩了。值得你去電影院觀看的熱血力作。融合著香港電影武打片精華以及導演魏君子多年研究心血的誠意之作。
秦以平 影視教育項目負責人 兼職撰稿與策展
評分:5/10
AOTU DOC 分辨率
作為一個成長于80-90年代的港片影迷對香港武打片的回溯和致敬,《龍虎武師》是及格的。讓人驚喜的是記錄了香港影人北上之后留守的行業人員和對新一代武師的培訓班的景象。從這個角度出發,缺憾也很明顯:錢嘉樂為代表的留守一派的動機,包括私人的、本土行業的等等角度,都未能呈現;而由此可帶出的是錢所堅守的“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如何形成、功能和責任為何,對“武師”這一前現代的、搏命的工作方式如何做出反思和調整;而影片所采訪的對象皆為最終成功轉型、擺脫了底層命運的“大咖”,并未超越影迷的可見范圍,那些無名的底層武師始終無名和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