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之于人類的關系與價值是幾百萬字也不足以表述清楚的,以下盡量以簡短扼要的方式就此問題進行概括性的闡述。
一、貿易的幼年期。
這一時期處于人類發展的早期,人類學會使用工具后迅速成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萬物靈長。隨著早期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生產產生了盈余,這時最早的“貿易”便產生了——以物易物,互通有無。這一時期,“貿易”的產生是自然而然的、是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的。“貿易”帶給早期人類的福祉也是顯而易見的,這背后有了最原始的無目的社會生產分工。“貿易”是當時最文明的物質交流手段,當然以戰爭為形式的爭奪也如影隨形。
以物易物
二、貿易的青年期。
這一時期國家已經形成,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中“貿易”成為了晴雨表與左右戰和的重要砝碼以及文明交流的重要紐帶,“貿易”影響的范圍也顯著地擴大了。
昭君出塞
漢元帝時期的昭君出塞——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北宋真宗年間的“澶淵之盟”雖說有些窩囊,但是帶來的也是幾十年的和平,而這樣的和平時期往往都伴隨著邊境貿易的繁榮。另一方面,隨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興衰,貿易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也大大加深了,人類文明進入了“全球化”的早期,在這一時期仍然可以說“貿易”是人類之光。
絲綢之路
文明之光當然要在自認為彼此都是“文明人”的雙方進行才可以,地理大發現之后“文明人”找到了地球上“野蠻人”們居住的地方,和“野蠻人”之間就不談什么“貿易”了,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國人、英國人都先后進行了殖民地的掠奪和擴張,這一時期并不是典型的“貿易”規則在起作用,但卻為未來的“國際貿易”做了預演,所有世界上的主要文明都“看到了全球”,唯有大清稍顯落后,但“全球化”已經到來了。“全球化”的“貿易”可能對應上了西方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需求,全球化的市場才能承載工業革命的“偉大成就”,大清國在全球化的貿易大環境下的嚴重“出超”為自己招來了英國艦隊和“八國聯軍”,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進來一起玩兒,“貿易”漸漸變得有些面目猙獰。
地理大發現
三、貿易(國際貿易)的成年期。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提高的生產效率使得殖民地經濟不再是最優的選擇,所以殖民地人民紛紛自我幻覺良好的“獨立”了(實際是資本主義國家放手了,因為有新的“剝削”方式可以采用)。搶奪“資源”也不再是最優的選擇,因為有了更加厲害的“全球化分工”(更加深重的掠奪產生了)。
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上來就談的是“分工”,這在一個工廠里或許是好事情,但是在全球化的范疇里也變成了嚴重的問題:國家間天然的科技發展水平、綜合國力的差距使得大部分國家將長期處于“國際分工”的低效率、低價值段位,新的“經濟殖民主義”具有更強大的掌控力,除了擁有全“工業體系”和“自然資源”的美國,其他所有國家在某種程度上都要受制于人,因為他們都只是“全球化分工”中的一環。
全球化貿易的另一個深刻的、嚴重的問題來自于貨幣。
首先,我們無法想象在國際貿易中如果各國都只使用自己的貨幣將會是多么混亂和低效的局面;其次,主權貨幣是沒有信用可言的,比如我國和一個非洲國家做生意,對方付給我們他們國家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貨幣的信用是該國的政府,他說這100元頂我們的10000元,我們肯定不能接受。那么今天的國際貿易結算是怎樣的呢?所有人都知道,是在主要使用美元。而美元也是一種主權信用貨幣,也就是也是一張紙而已。
布雷頓森林會議
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在美國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約定35美元對應1盎司黃金,這時的美元可以說是黃金的收據,是一種“誠實貨幣”,但是在七十年代美國早已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這時候美元就變成了主權貨幣,不再有真實的“價值”存在了。
美元
其實這也沒關系,因為我們總是需要這樣一種各國都認可的國際貨幣的存在,不是美元也得是歐元、亞元或者是世界元。但問題是美國把美元當成了其最大的“出口產品”了,只需印鈔就可以買到全球的商品,當然美國在科技上、金融上還是牢牢掌握著全球的制高點。美元的超發加上完全無法償還的巨額債務(顯性債務如欠中國的錢、隱性債務如養老和醫療)只有一個結果在前方等待——美元徹底違約嚴重貶值賴掉所有債務重新上路,全球貿易體系將會遭到重創,付出的代價需要幾乎全人類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