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渭南日報
記者 張曉玲 張莉娜
忽如一夜百花開,濃濃文化撲面來;穿越秦漢看唐宋,史說渭南氣象新。
2020年渭南實施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品質的“綠色渭南、人文園林”工程,而負責此大型公益文化活動的,正是文化藝術愛心人士劉紅吉。
文化活動要文化性地去做,過程艱辛,結果欣慰,劉紅吉感受深刻。一個又一個不眠夜,他伏案構筑一街一主題、一園一特色框架。凌晨4點了,他還在燈下一筆一畫,仔細勾描碑文,原版呈現紙端;天明奔赴工地,他又指揮掛匾牌,指導刻碑石。
2020年6月該文化項目正式啟動之時,劉紅吉即刻發出倡議,先后5次組織渭南市詩詞、楹聯、作家、書法家、美術家等協會、學會和研究會,研討定方案。傾其所有,凝聚渭南籍和在渭南工作的文化藝術界代表、中國書協會員百余人共同參與。
與此同時,劉紅吉邀請著名書法家雷珍民題寫東府第一匾“狀元閣”,一塊長一丈有余、重250余公斤的匾牌懸掛于南湖;校對時《秦詔版》正文缺一個字,他連夜趕到西安,在50多幅書法中挑選出最滿意的1幅。渭南西高速出入口有石醒目,上刻大字“華夏之根”,下有小字“東府渭南,省垣首輔”,這是劉紅吉從書法家陳俊哲多次書寫的作品中精心挑選的。從此處進入華山大街,可見漢瓦石刻“與華相宜”, 代表著“華夏之根”,提升了園林文化。
雙王大街,定位是碑刻。劉紅吉和伙伴去博物館、地方志辦,古字堆、書畫院,搜尋了千余本書籍,挖掘歷史、尋找名碑,選出10塊渭南歷史名碑,雕刻在景觀石上。
倉程大街,定位是文字。倉即漢字發明者倉頡,程即秦代書法家程邈。劉紅吉說,這條街道以倉頡造字、程邈創隸為主題進行設計。
渭清公園,以渭南古稱為主題。東府、秦東、下邽……不同時期的渭南稱謂,以石刻形式展現,分布在公園各處。劉紅吉說:“一塊石刻,就是一個深遠的歷史故事。”
湭河兩岸,東為秦代遺址公園,以焚書臺為中心,一塊塊醒目巨幅紅色秦漢印章刻石,彰顯著文化特色,一處處隸書,釋放著歷史記憶。西為湭河公園,定位渭南八景,有湭水夜月、瑞泉瀑布、密畤晚霞等。淬煉的歷史、凝練的人文,為渭南城各處亭臺、樓閣注入靈氣,讓整座城市多了內涵,有了品位。這項文化生態工程將渭南歷史文化精華提煉凝結,精準聚集到城區200個點,全方位、立體式的展現。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積淀著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置身渭南城,人們能從不同角度感知文化脈動,詩詞家眼中,渭南是一座文化之城;書法家的眼中,渭南是一座藝術之城;文博家眼中,渭南儼然是一座歷史之城。渭南,因文化更具魅力!
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無形的。作家李康美說,渭南這座城市,植入了歷史文化,變得越來越美了,不管走到哪里,都會讓人眼前一亮,都能享受文化知識熏陶。這項文化工程,值得稱頌,意義重大,承前啟后,影響深遠。
當城市被賦予歷史文化,就變得更加厚重、更有韻味,這不正是渭南文化建設的體現、文化自信的表現嗎?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人力、財力,甚至是用生命做這件事,劉紅吉坦言:“責任使命在肩、故鄉情結使然。”
本文來自【渭南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