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恒生指數的市盈率PE為10.6倍,相比之下,美股標普500的市盈率,A股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分別為7.8倍、13.4倍。
今年以來,南下資金量一度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勁流入,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
“總的來說,港股的估值是比A股便宜的,一直有一個價差,現在價差應該還是非常大,我覺得南下資金還是那種先拿走看看,然后還會再出手的那種狀態,”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香港股票主管李智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
截至2021年8月27日,港股恒生指數的市盈率(PE)為10.6倍,相比之下, 美股標普500的市盈率、A股滬深300指數的市盈率分別為7.8倍、13.4倍。目前AH溢價指數達到139.6點,港股經過此輪的大幅調整后,長期投資價值凸顯。
數據顯示,受港股波動影響,南向資金7月流出530億元人民幣,創港股通開通以來新高。年初至今凈流出84%集中在新經濟板塊,例如媒體娛樂、零售業和科技硬件板塊。7月初至今,騰訊和美團各流出384億港元和252億港元,合計流出636億港元。
相比之下,年初南下資金洶涌而來,新經濟龍頭股一度成為內地資金配置的“香餑餑”。今年1月,南下資金創出了3100億港元的單月凈流入紀錄,占2020年全年南向凈流入的46%。
同時,在互聯網平臺監管風波之下,國際機構投資者對于港股的取態已開始出現分化,“在場內的投資者,一直都有投資這些股票,坦白講他們現在減持了。相反,有一些是一直以來都沒有碰中國股票,一直在外圍的,他們最近開始問很多問題,比如是否差不多是時候要出手了?”她笑言。
綠色科技、可選消費、能源
21世紀:你最近提過房地產、醫療健康、互聯網這些行業仍然會有一些政策的風險,然后這些股票最近有一些調整,醫療保健里面的合約研究機構CRO移出了中國股票策略板塊偏好的清單,你是怎么看監管的風險,還有投資的策略?
李智穎:我是從政策的目標去看有哪些板塊會受影響。所以,我就擔心主要是(CRO)本身股價有一點高。當然我是非常理解這些公司是30%- 40%每年的增長,他們在國際市場的市場占有率非常好;再看他們的股價,現在是接近80倍的PE。80倍PE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拿幾個美國的那些公司相比,他們的CRO的平均價值是26倍,我們是80倍。當然如果你看某一些A股的公司,有些是100倍的。但是,如果政策有什么風吹草動,對那些80倍PE的股票會是有非常大影響的。另外,每年盈利也不太可能增長80%,30%-40%已經非常好了。所以,我就擔心價位有一點高,受到沖擊會有一點大。我不是不看好,我還是非常喜歡那些公司,對管理層還是非常有信心,對于往后未來的兩、三年的部署也是非常清楚。
21世紀:在這一輪市場的大幅震蕩當中,哪些行業或者是細分板塊,相對的政策風險或者是抗跌性較好,如果投資者需要尋找避風港的話,有哪些投資建議?
李智穎:我們剛剛說的是綠色科技,綠色科技是再生能源、電能車、電能電池,那幾個板塊確實在過去三、四月份的時候有一些調整,但是從三、四月份到現在又反彈了,主要的原因非常簡單,第一是中央非常支持,第二特別再生能源股價跟美國的歐洲的那些公司去比,還算是便宜,有一個折讓。另外一點很多是有盈利的公司,我非常注重盈利,特別股價波動的時候,我覺得有盈利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某一些地方確實因為疫情反彈的影響,出游消費都有一些影響,但是如果往后走,應該有機會再放松,我覺得那些可選的消費還是值得去關注的,特別出游的那些。最近跌了一波,我覺得未來一、兩個月他是可以看好一點。
另外能源最近油價有一點波動,但是我們知道我們CIO(首席投資官)看年底的油價是大概接近每桶75塊美元,所以如果從幾個方位來看,很多一些油的能源公司,他們不僅是價格便宜,派息率也很好,所以綠色科技、可選消費,能源這三個板塊,我們覺得從風險來說不高,股價也非常吸引。
抄底時機未到?
21世紀:你對港股的投資的一些建議或者是前景的判斷?
李智穎:從現在到未來幾個月、到年底可能表現是一般般,但是,里邊某些公司某些板塊還是值得去加倉的。另外,我覺得未來一兩周的業績期的時候,對一些跟經濟重開,再通脹相關的板塊確實還是值得去投資的,因為短期來看因為疫情的影響,確實大家可能是看淡了,但是疫情后能夠帶動經濟的增長的(板塊)還剛剛開始。
21世紀:港股再繼續大幅下跌的空間還大嗎?
李智穎:最近有客戶問我要不要抄底某些新經濟的股票,我說,還沒到時間。特別如果你說我想在年底賣出,現在要不要抄底?我覺得,你要長一點時間;如果是投資12個月,那我覺得你慢慢可以加入。但是,年底要看表現的話,可能時間有一點太短,因為我覺得還是要波動。這是我的看法。
21世紀:那你覺得有哪些指標讓你覺得投資者真的可以入市抄底了?
李智穎:通常來說,當政府開出了最大的罰單,就是某一家公司出了最差的政策,通常都是抄底的信號。我會這樣去理解。
編委:于曉娜
編輯:李艷霞
記者:朱麗娜
監制:向秀芳 方曉茸
制作:馮栩瑩 李 群
海報:林 潢
新媒體統籌:丁青云 曾婷芳 賴禧 黃達迅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作者:朱麗娜 編輯:李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