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看多了有什么用?能力會越來越強么?視野會越來越豐富么?格局會越來越大么?
當然不是,他們之間并沒有太過直接的因果關系。
只能說前者是實現后者的其中一個渠道,不是唯一的渠道,也不是走了就能達到的渠道。
能力的增強需要再一次又一次的挑戰里,不斷的總結和復盤,書籍只是這個過程的素材之一。
書里他人的經驗,他人的復盤和總結可以省去你不少時間,但是省不了你吸收的過程,也省不了你把它們內化成能力的過程。
讓視野變得遠大的方法也很多,書只是其中最省成本的方法而已,比起行萬里路,見眾生相,讀萬卷書會更簡單。
比如康德,一生呆在校園里,通過數據和新聞,了解這個世界,擴展他的視野,最后給全人類擴展了精神的邊疆。
但是讀萬卷書也好,行萬里路也好,見眾生相也好,都需要技巧,也需要思考,不同人不同的方法,最后達到的深度也會不一樣,能開的視野也不一樣。
就像有些人,在自我的偏見里徘徊一生,見過再多的天地也只看到有限的色彩。
而有些人,手拿一本《論語》,為人處世,世界之大都囊括了其中,都能懂得了其中的那些道理和邏輯。
到并是不說《論語》里有眾生,而是它從眾生里讀出了人性的共同之處,而這些共同之處兩千年前的圣人也看到了而已。
至于說格局,在這里我理解的是心中能裝多大的世界,是非此即彼,還是世界大同,還是眾生平等?
站在不同的視角下,你看到的那個人,那件事,那個歷史的瞬間,會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意義。
比如秦始皇,你是看到了他暴君的一面,二世而亡?還是看到了他一統天下的一面,車同軌,書同文,秦制流傳兩千年?
亦或者看到的是那個理想主義的秦始皇,在我們的精神世界里種下了一個“帝國“,這個帝國在往后的幾千年里不斷的具現在現實世界里,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完整。
格局是你能不能把敵看成友,能不能把毫無相關的人和事,關聯在一個大大的共識里,不管是是誰,某個程度上都可以是“我們”,都可以是合作的對象。
所以讀書能不能提升格局,要看你在書里見識了多大的世界,見識了宇宙大爆炸的三分鐘里發生了什么,見識了千年歷史長河里發生了什么,見識了人類和細菌共存的幾百萬年,也見識了每一個或卑微,或驕傲的靈魂他們不同的一面又一面。
只有見識了這些,你就會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有其發展的規律,也有他們自己的節奏,他們的節奏都值得尊重。
而且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嘗試去調頻,去共振,去尋找站在一起的可能。
有了站在一起的可能,就有了同理心,就有了最值得的品質——謙卑,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普普通通毫無關系。
然后,我就有了寬容。
沒錯,讀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越來越寬容,對這個世界寬容,對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發生的每一件事寬容。
還有就是對自己的寬容,沒有什么是不可預料,不可理解,無法預期的,既然如此,又有什么生氣的必要呢?
只是,這樣的真的好么?
太過所謂的理解和寬容,這不就是佛家面對紅塵的態度么?——看破一切,卻不參與,那不是冷漠和遠離么?
遠離了這滾滾紅塵,所謂的寬容又有什么意義呢?
亦或者,這種理解和寬容背后,其實是一種我以為“我都懂”的傲慢呢?連深度的共情,連對紅塵煙火氣的深度體感都拒絕,又有什么資格說“我理解”呢?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