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向關系
我們經常會說到的“你真棒,你太厲害了,你真沒用,你真差勁....”這些語句其實都是評價性的語言,而評價性語言都是基于縱向的關系的語言。想要改變這種模式,最重要的是建立橫向關系的鼓勵法。如果能夠建立橫向關系,那自然就會說出一些更加真誠的的表示感謝、尊敬或者喜悅的話了。
被表揚是得到他人“很好”的評價,而這種判斷標準,是基于他人的或好或壞標準。如果個體只想得到表揚,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標準,妨礙自己的自由。
而如果你真誠的用了謝謝,我很高興,幫了我大忙了等來純粹的表達自己的感謝,來傳達自己的喜悅,人在聽到感謝之詞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貢獻,能夠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做出貢獻
有人會說得到別人表揚的時候,不是也會覺得自己有貢獻么?
的確如此。但是貢獻這個詞語是非常沉重的。我們說人只有在主觀上認為“我能夠對他人做出共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感覺到自己有價值,這不是通過通過別人的評價“你做出了貢獻”而獲得。
這么說的話,如果一個人什么事情都沒有做,比如癱瘓在床的老人,比如閑居在家的孩子,那么他們是不是就沒有一點價值?
用存在的標準去判斷
當然不是!!!請注意,你是在用“行為”的標準去看待他人,也就是那個人必須“做了什么”這一態度。按照這一標準,那癱瘓在床的老人和閑居在家的孩子都似乎沒做什么事情,反而依賴他人,看上去似乎是沒什么用。因此,請不要用行為的標準,而是要用存在的標準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斷,而是應該對其本身的存在表示喜悅和感謝。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僅僅因為“存在于這里”,就已經對他人有用、有價值了,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舉個例子,假如有親近的親人遇到了交通事故,而且陷入昏迷且有生命的危險。這個時候,, 你會不會還去考慮這個親人做了什么,是不是只要ta活下來就謝天謝地了。所以存在的標準就是這么簡單,癱瘓老人盡管沒做什么,但是他們存在的本身就可以支撐你和家人的心,發揮巨大作用。
有人又會說這個例子很極端,在日常情況下根本不會有這種心態。
做加法而不是減法
我們在看待他人的時候,往往會虛構一個對自己來說的理想形象,然后再去做減法一樣的評價。
例如父母希望孩子學習好,運動好,樣樣優秀,未來上好大學,找好工作。個體希望戀人善良多金溫柔體貼有責任。如果不能滿足或者達到自己的要求,就會對孩子對戀人產生種種不滿,從理想的的滿分一點一點的扣分。而這正是評價。
不要這樣,不要將孩子或者戀人去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自己,對他的存在心懷喜悅或者感激,不要從理想狀態下開始扣分,要從零分起不斷地加分。
假設孩子不想學習閑居在家,吃完飯后幫忙洗碗,你覺得孩子學習才是主業,其他的不重要,就對他說,趕緊去學習,這件事不要做了。這就是按照理想的孩子在做減法,這樣會更挫傷孩子的勇氣。
但是,如果能真誠的說一句“謝謝”的話,孩子也許就可以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進而邁出新的一步。
也許孩子依然不會邁出新的一步呢?
總得有人開始。即使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沒關系。事情應該有我們來開始,不必去考慮他人是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