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生了娃,很多寶媽們為孩子的吃喝拉撒操碎了心,甚至連大便都不放過。孩子每次大便后都要看一看、聞一聞,一天拉好幾次的擔心腹瀉,好幾天拉一次的擔心便秘......
小九特別能理解這種當媽的心理,畢竟便便的情況可以說是反映孩子身體健康的“晴雨表”,既能體現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又是某些疾病的關鍵信號。
那么,哪些異常大便要送醫?哪些大便不用大驚小怪?今天小九就來科普一下。
寶寶一天拉幾次大便算正常?
每個寶寶在不同階段,因為食物的變化、消化道的發育,便便次數也會有所不同。
關于寶寶便便的正常次數(參考):
①胎便:一般延續2—3天,每天3—5次,濃重的墨綠色逐漸消失。
②母乳喂養:每天2—5次,甚至7—8次,只要沒有體重異常、脹氣等特殊情況都是正常的。
③奶粉喂養:每天1—2次,便便普遍比較干,部分寶寶有可能幾天才排一次,只要保持規律則不需要擔心。
④混合喂養:每天2—3次,大便的量也會比較大。
關于次數,家長不必過于糾結,只要寶寶飲食正常,生長曲線正常,精神狀態良好,無論是一天三次還是一周三次的便便,都在正常范圍內。
值得注意的是,寶寶大便次數多主要是因為母乳中的低聚半乳糖較多,促進腸道蠕動較快,導致大便次數多。此時寶寶容易患尿布疹,家長可以涂一些護臀霜。
健康的便便是怎樣的?
不管是純母乳喂養、奶粉喂養還是混合喂養的寶寶,大便主要表現出以下幾種情況。
①胎便(墨綠色):寶寶在出生后的24小時內會不斷地排出墨綠色的胎便,顏色由深變淺。
②過渡期(黃綠色):隨著母乳和配方奶的加入,便便顏色逐漸變成黃綠色。
③正常階段(黃色):當排清胎便后,寶寶的腸道功能運轉正常,便便會進入黃色的正常階段。
因為母乳、配方奶喂養等情況的不同,黃色的便便會有稍許不同。
·母乳喂養:金黃色或淡綠色,糊狀或凝乳狀,有時稍稀,帶有酸味沒有泡沫。
·配方奶喂養:多呈淺黃或褐色,黏糊狀,偏干燥,像硬膏,略帶酸臭味。
·添加輔食:呈黃色,會更稠一些,好的便便呈香蕉樣。
隨著腸道發育完善和咀嚼、消化能力變強,寶寶在12個月后接近大人的飲食,便便的形狀也逐漸接近成人,呈金黃色的條狀。
有哪些常見的問題便便?這3種需警惕
寶寶之所以會產出“多彩多樣的大便”,主要是食物和疾病2種原因,以下這些大便可能預示著身體出了狀況!
1.泡沫便
寶寶出現泡沫便,有可能是受涼或奶中的淀粉類或糖類比例過高而導致的,母乳媽媽要避免吃糖分多的食物。泡沫還有可能是碳水化合物沒有完全消化造成的,這時要給寶寶吃有利于消化的食物。
2.奶瓣便
若寶寶拉的便便里突然出現較多奶瓣,說明可能是消化不良了。此時母乳媽媽要注意清淡飲食,奶粉寶寶則可能是奶粉過稠所導致的,媽媽們要嚴格按奶粉說明書的比例沖調,太稀或太稠都不好。
3.球狀便
便便呈顆粒球狀、干硬、表面帶血,且次數少于每天1次,寶寶排便時表情痛苦,伴有腹痛,則可能是便秘了。便秘可能是食物加工過細,攝入的膳食纖維不足、食物殘渣過少所引起。
小九分享一張布里斯托大便分類表,爸媽可以根據便便的形態來判斷!
4.水樣狀便
當便便突然變成了軟稀的水樣狀,且次數在原來基礎上增加,如24h內3次以上,則可能是腹瀉了。此時要注意查明病因,對癥下藥。
以上類型的便便多與腸胃消化問題有關,爸媽一定要注意,保證寶寶的均衡飲食,否則時間長了容易損傷脾胃,阻礙孩子生長發育。
針對孩子脾胃不適的癥狀,消化不良引起的泡沫便、奶瓣便樣腹瀉,或便秘,可使用明代著名兒科類中醫文獻《痘疹金鏡錄》里有記載名方——四磨湯,該方具有順氣降逆、消積止痛的功效,是用于嬰幼兒乳食內滯證,解決腹脹、腹痛、夜間啼哭不安、厭食納差、腹瀉或便秘等問題的好辦法,家長們可以選用經現代技術改良而成的四磨湯口服液。
另外,需要警惕以下3種便便,如果出現則需盡快送醫。
5.血樣便
如果拉出暗紅色果醬性的大便,大便上還有粘液,加上寶寶躁動不安、哭鬧、精神不好等,則建議盡快帶孩子就醫,可能孩子是腸套疊或是上消化道出血。
6.黑色便
如果寶寶在補充鐵劑的情況下出現黑色便便,或添加輔食時加了太多動物的肝臟,便便也可能帶一些黑色,屬于正常情況。排除這兩種情況,若便便呈黑色,則說明是腸道出血,需要及時就醫。
7.白色便
如果寶寶拉出灰白色或陶土色便便,加上眼睛和皮膚都有黃疸,那這種情況下可能就警示肝膽出了問題,要及時就醫,延誤治療會導致永久性肝臟損傷。
便便是寶寶健康的“黃金風向標”,爸媽們要學會變成“鑒屎達人”,為寶寶的健康保駕護航,若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參考資料:
1.鄭啟城.從便便判斷寶寶健康[J].健康博覽,2017:43-43.
2.張小六.寶寶大便異常要早治[J].開卷有益(求醫問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