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9食安與健康十大熱詞發布,人造肉、特醫食品上榜
新京報訊(記者 歐陽曉娟)人造肉、辣條、網紅食品、自熱食品……2019年食品行業新熱點不斷。2020年1月3日,在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布2019年十大“熱詞”,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行業專家等進行科學解讀,人造肉、辣條、特醫食品等上榜。
2019年食品安全與健康十大“熱詞”包含“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食品如何減鹽減油減糖”“人造肉風潮來襲”“辣條明確管理分類”“益生菌功效引發熱議”“自加熱食品遇發展瓶頸”“特醫食品市場亂象隱現”“網紅食品上演‘紅與黑’”“‘食育’養成健康飲食觀念”“食品欺詐怎么破”。
會上,陳君石、孫寶國、任發政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北京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多位權威專家對十大熱詞進行了科學解讀。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在大會上介紹,2019年,該學會與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的“食品安全風險解析”項目顯示,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面臨四大問題。
孟素荷說,在食品安全方面,微生物污染、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農獸藥殘留超標依舊存在。市場監管總局2019年公布的抽檢數據顯示,上述問題仍占不合格樣品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科技創新帶給食品安全管理的新挑戰也需逐一破解。近年來,科技界和工業界關注的未來食品及“人造肉”,去年相關產品已進入中國市場。自熱食品和功能食品等創新產品,也形成了對現有管理與標準的突破。
同時,食品真實性問題日益凸顯,2019年的摻假欺詐等行為仍屢見不鮮;此外,網紅食品的安全隱患偏多,成為食品安全的高發地帶。目前國內急速發展的諸多網紅食品“有品牌、無工廠”,或以“貼牌生產”的加工方式賺快錢,對產業鏈安全建設呈空心化、斷條狀,這種“快”與“空”并存的矛盾,使之成為食品安全與食品欺詐的“高發地帶”。
新京報記者 歐陽曉娟 圖片來源 主辦方供圖
編輯 李嚴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