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樂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每一個成功的人,身上都有相同的品質。在困難挫折面前,他們決心堅定,不輕言放棄;在失敗面前,他們淡定從容,沉淀自我;在打擊面前,他們卷土重來,又東山再起。這美好的品格就是意志力。
真正成就一個人的往往是內心強大的意志力,你的意志力才會帶領你持續向前,更能幫助你跨越人生的種種障礙,唯有如此,你才能做成一件事。
在這個世界上,考驗一個人意志力來自我們內在的決心和動力,更來自我們對自己的管理和掌控,如果你按照三個心法持續進行下去,你就會變得越來越厲害。
01勇于開始的決心??
所有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都是艱辛與付出。很多成功人士有著共同的品格,那就是確定目標之后就會決心開始。這種無畏困難,勇于開始的決心和堅定就奠定了他們成功的基石。
在心理學上,逃避是趨利避害的表現,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很多人對趨利避害上癮,只要一感覺不舒服馬上就另外尋找慰籍,不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去認知和體驗。
勇于面對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當你越敢于去面對,你的人生才會持續長進,也會擁有新的可能。
生命本身就是在勇于探索中才會建立屬于自己的疆域,如果我們懂得了面對的重要性,你或許就會懂得,當你在開始的那一步,最難的那一關就已經過了。
劉洋是一個大學畢業生,最近朋友成立了一家公司,請求他幫忙做運營,劉洋雖然是市場營銷出身,但確實沒有過相關的實習經歷,而后猶猶豫豫不敢答應,朋友的一句話似乎戳中了他,朋友講:“我之所以和你提出請求,這就說明我是非常信任你的。
你的能力和責任感有目共睹,怎么害怕開始呢 ,好兄弟。”劉洋說“害怕?怎么可能害怕!”,于是他與朋友并肩作戰,公司也崛地而起。
成功本不會隨便降臨到一個人的頭上,如果我們膽怯懦弱,猶豫不決,只會與成功距離越來越遠。
相反,我們始終抱著一顆積極熱情的態度,既不會滿于現狀,又不會畏懼未來,邁出一步再進一步,這就是意志力的第一體現。
02不?懼?失敗的堅韌
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所能看見光鮮亮麗的成功,背后都是失敗的淚水和艱辛。
在心理學上,有成功效應和失敗效應這樣兩個概念。成功效應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理解。也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以達到成功的境地,才會感到內心的愉快與愿望的滿足。
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應。失敗效應的常見例子就是一蹶不振之后破罐破摔,戀愛失敗、生意失敗,工作失意。
當我們能夠放平心態坦然接受失敗,又能堅韌不拔的重新開始,這就是意志力的第二體現。
戰國時,越國戰敗吳國,而后勾踐在百姓激勵和文種范蠡的輔佐下,臥薪嘗膽發奮圖強,君民一心,艱苦奮斗,終于完成文種謀劃的十年生聚十年教養的復國大計。
勾踐趁夫差長期對外窮兵黷武對內荒淫無道之際,祭旗發兵,終于伸雪國恥,收復故土。
面對失敗,越王勾踐并沒有因為戰敗,國破,受辱而一蹶不振,而是忍辱負重,操練士兵,養精蓄銳,終而取得成功。這種意志力不是常人所能擁有的,故而會千古留名成佳話。
失敗本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必然經歷,沒有失敗,我們對自己的弱點就無處可尋,換一個角度而言,失敗是自我提升的助力器,是成功路上的墊腳石。我們在失敗中磨礪意志,歷練自我,強大內心,才會擁有更好的明天。
更多關于自我成長與自我精進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的專欄,從心態,思維,習慣,人際關系,認知等多個維度助力你在復雜的叢林世界中重建內心強大的自我。
03自律自控的意念
強者對自己的計劃有堅定的信念,并且在完成計劃的過程中能夠克服自己的欲望,約束自己的言行,面對困難和挫折,自律的人第一步就是反省自我。
而不自律的人總是習慣給自己的行為找借口。在心理學上有個有趣的效應,叫做“那又如何”效應。比如,節食者因為自己的失誤多吃了一塊蛋糕,而感到情緒低落,覺得自己的整個計劃都泡湯了,但是他們不會為了把損失降低而不吃第二口。
相反他們會說:“那又如何,既然我已經破壞了節食計劃,不如把它吃光吧”。就這樣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陷入了“那又如何”效應的循環中,這就是沒有自我約束力的表現。
如何養成自律的習慣呢,首先要在切合實際的思考后制定一個計劃,為什么說要切合實際呢?當我們設定一個高于自身能力的目標時,熱情就會被消耗殆盡,而提前進入懈怠期。
比如我習慣每天寫六千字,但由于工作節奏,我要求自己每天寫一萬字。前幾天因為自己跳一跳就可以達成目標而開心自豪,但持續一段時間之后,膝蓋承受不了每天拔高,想坐下來歇歇。所以說過高的目標,是不利于我們養成自律的習慣的。相似的,目標過低也是有患無益。
生活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時間和精力。當我們養成自律,不懼失敗,勇于開始的強大意志力時,困難來襲,我們依然能昂首挺胸,證明我們的實力,破除障礙,走向勝利。
今日話題:你覺得一切的成就源于意志力嗎,歡迎探討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