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周勝潔
又到教師節,復旦附中90后思政老師黃英櫻前幾日帶領學生們準備教師節禮物,曹楊二中90后化學老師趙煒瑜和上海市徐匯中學歷史老師施如怡分別迎來自己第5個和第8個教師節,這些青年教師有個共同身份——校團委書記,他們還有一段共同的經歷,高校時的團學骨干。
高中階段是青年學生政治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上海高中階段學校的團委書記們結合高校時期團學骨干經歷,把課堂變得“潮”“活”“酷”,更好地成為學生們的“引路人”。
▋ 黃英櫻:大學共青團支教經歷成思政課上“活教材” ▎
本周一,復旦附中升旗儀式上,高三學生馬川越是“國旗下的講話”主講人,開篇他就問了兩個問題,
“兩年高中,我有讓憧憬成為現實,擔負起青年人應該擔負的使命嗎?日常生活與強國之路聽起來這么遙遠,我們究竟怎樣去擔負這種使命呢?”
這是復旦附中本學期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由復旦附中思政教師、校團委書記黃英櫻和同學們一起參與選定。這樣的雙重身份讓她更注重為05后打造有思想溫度又有活力的思政課堂。
今年是成立100周年,6月,在《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進行的一堂黨史主題教育“思政現場課”就由她主講。“馬克思、尤其是恩格斯的頭像,與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為什么真理的味道是甜的?”面對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小學的學生,黃英櫻問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思考,通過一件件珍貴展品的“活教材”,把《宣言》展示館暨老校長舊居,打造成一座身臨其境的思政課堂。
新一代思政教師上思政課是應該“接地氣、冒熱氣”。黃英櫻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起“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時,常會講起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官渡鎮,因為這來自她大學的親身經歷。
這名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學科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大學里擔任院系團委副書記,校學生會副主席。她和小伙伴們在校團委的指導下,一起組建“ECNU未來教育家”團隊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近30個小時的火車和多次大巴換乘將他們送到了支教點——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官渡小學。
就在支教團到達的10多天前,這里剛經歷了特大洪災,道路上滿是洪水退卻后留下的黃土,道路兩旁的平房滿目瘡痍,河兩岸盡是廢墟,讓黃英櫻十分震驚。“我希望盡力做好自己份內事,用真情和知識去撫慰孩子們受傷的心靈。”也正是那次支教經歷,黃英櫻對教師這份職業產生了認同感,想成為一名教師。“如今在思政課上,我會給學生講官渡鎮的故事,讓學生感悟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
今年,黃英櫻迎來了自己第6個教師節,作為團委書記,這周她忙著帶領團學聯的學生制作帆布袋、手寫感謝卡為學校近200位老師送上祝福,這是最好的感恩教育。雙重身份讓黃英櫻覺得身上的責任更重了,需要勇擔立德樹人的責任,聚焦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將青年學子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趙煒瑜:化學老師接過團組織育人接力棒 ▎
“行動起來!向黨聚攏!”在曹楊二中全校同學的黨史學習動員會上,“馬協”同學代表發出倡議。青少年學習馬列主義協會是曹楊二中的“招牌”,37年來以課程引領學生傳承紅色基因、革命精神、奮斗品格,修身潤德,涵養正氣。
2019年,90后的趙煒瑜成為了學校團委書記,也接過了“馬協”的育人接力棒。趙煒瑜是高中化學老師,平易隨和又有想法,當班主任時一度有學生稱他為“老趙”。一名理科老師如何當好團委書記、做好思想育人工作?趙煒瑜對自己有信心。家里老一輩都是黨員,循循教導讓他高中時就有了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愿望,進入華東師范大學孟憲承書院學習后,大一時他積極參加共青團組織活動,成為了第一批入黨的學生。
大學期間他參加過不少團組織的紅色尋訪,參與各級培訓班,聆聽了包括本校馬院老師在內的許多學者的講座。趙煒瑜還參與了學院團委工作,體會了組織育人工作的嚴謹,感受了思想引領工作的意義,讓他對團學工作有了深刻認知。“當時我想,今后要將團學工作的好想法、好經驗、好做法帶入我未來的教師生涯,繼續扛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
近幾年,“馬協”開展了精準扶貧調研。了解三農,就是了解祖國,了解黨的政策,是從專業視角深入學習黨史。疫情發生前,趙煒瑜為學生打造“行走課堂”,從井岡山、華西村、太行山到齊魯大地,讓學生接受一線黨史教育。“我們在真農田做真勞動,與勞動人民一同吃喝,在玉米地里做調研,讓學生通過課題研究了解三農問題。”
“網絡時代人、思維敏銳、個性張揚……”面對05后高中生,趙煒瑜認為他們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熱愛思辨的年輕人。在網絡訊息爆棚的時代,甄別訊息真假不僅要靠科學素養,更要依靠政治領悟力、政治判斷力。這名年輕的團委書記覺得,做好思政教育,就要讓學生自己講、自己辯、自己改,通過“學思踐悟”,用團的課程、實踐資源助力,感悟黨史帶來的精神力量。“如今我接過育人接力棒,將努力讓真理的光芒照耀新一代青年學生前行。”
▋ 施如怡:在百年老校她找到思政教育的關鍵詞 ▎
擁有171年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上海市徐匯中學是施如怡工作的地方,從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后,她進入學校成為一名歷史老師,今年,她迎來自己第8個教師節。
三年前,施如怡成為了學校團委書記。雖然是歷史老師,但施如怡覺得自己當團委書記也有優勢,不但因為她在大學時曾擔任團學聯副主席,而且從學科教學來看,統編教材里思政和歷史學科有很多融合相通的部分,尤其是講到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等“四史”,更是對學生立鴻鵠志、傳承紅色基因是很好的培養。她會在課堂上融入口述歷史的做法,讓學生組隊采訪老校友或老模范,從生活角度采訪身邊的祖輩,聆聽并記錄他們的講述,學好“四史”。
身為團委書記,施如怡曾不止一次問過學生:“你喜歡匯學的理由是什么?”“你最崇拜的匯學校友是誰?”學生的回答讓正在思考“如何針對05后青年學生特點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這一問題的她豁然開朗,05后學生注重“體驗感”,學校思政教育一定要找到與學校特色最為適切的、能引發學生共鳴的切入點。她找到了兩個關鍵詞:一體化、區域化。
這所完中有三個校區,七個年級近3000名學生,構建黨團隊一體化傳承紅色基因全鏈條有優勢。他們設計了一套覆蓋六年級至高三年級的特色課程,將紅色基因植入少先隊和共青團的組織教育中,重視初中階段推優入團和高中青馬工程三級培養的“接續”作用。結合學校初高中銜接特點,施如怡說,高中生有校級黨章學習小組,各班推選優秀的黨員利用班會課參與,聆聽交大優秀學生暢談時事政治、黨史學習、生涯規劃等,這其中還有一批特別的“旁聽生”,來自初中部的各班班長、優秀少先隊員。
基于思政一體化和共青團“推優一體化”的實踐中,他們又發現,利用周邊區域的資源可以為匯學的思政教育拓展更廣闊的天地。學校周邊有“徐家匯源”4A景區和徐家匯楓林學區,離錢學森圖書館也很近。在團校課程中,校團委設計了“少年中國志”主題實踐團課,“根據拍攝館里印象深刻的場景,思考錢老擁有什么樣的品質。”施如怡不但帶著入團積極分子參觀錢學森圖書館,還設計了學習任務單,讓學生感悟錢學森將個人志向與國家發展相結合的高尚品質,從而樹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的理想志向。“不少有出國意向的學生通過這堂課深受感動,明白出國留學的目的是為了歸來建設祖國。”
去年,施如怡參與了《紅色基因融入中學共青團的研究》,以問卷、訪談等形式對高中生進行調研,發現大家不喜歡說教式背誦,但對走訪紅色場館、社團活動形式都很感興趣,如今她正思考,是否能結合每年的春游和秋游,設計幾條城市紅色定向路線,讓學生在行走中感悟,“每位學生都有家國情懷,關鍵在如何引導、激發他們顯性表達,這便是老師的責任。”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周勝潔
編輯:陸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