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產汽車掀起的技術與價格戰逐漸打到白熱化,汽車的配置是越來越豐富,僅空調系統就從單純的多出風口升級到加入PM2.5過濾凈化裝置、負離子發生器、獨立控制面板等等配置的應用;可以說只要車內材料也有高標準的車輛,關上車窗打開空調的車內空氣質量要比車外高得多。
那么如何正確使用內外循環才能進一步提升空氣質量呢?這就要先了解內外循環的概念了。
內循環指鼓風機抽出車內空氣并加壓驅動使其在車內循環,外循環則是從車外吸入空氣、通過壓力將車內空氣壓出車外,實現新鮮空氣和車內渾濁空氣的不斷交互;那么內外循環的使用場景就要綜合車外空氣質量來進行區分了,參考下圖。
理論上汽車的外循環風道應當有空氣濾清器(以下簡稱空濾),但有些車的外循環確實沒有空濾,空濾很奇怪地放置在了內循環通道中;好在這種設計的車并不多,只是如果進行了這樣的設計,那么在沙塵天氣、揚塵路段、擁堵道路中都不應該使用外循環,因為空氣中的雜質會直接通過風道進入車內。反之外循環通道有濾清器的車輛,只要在非工業園區的其他路段都可以使用外循環,只是為什么要避開工業園區呢?
因為有些工業園區使用的化工原料會有異味,外循環中的濾清器或其他凈化裝置都只能濾除雜質甚至一些直徑很小的氣溶膠,可是卻不能屏蔽氣味;所以在有異味的路段還是要切換到內循環,擁堵道路也不例外,汽車的尾氣中會含有大量的HC(碳氫化合物),會有比較濃的汽油味道。
關于內外循環的切換不僅要防止雜質和氣味,同時還要保證車內的空氣質量。
在暢通路段長途駕駛建議一直打開外循環(特殊天氣和特殊車輛除外),因為外循環是從外部進風,空氣中的氧濃度始終是標準的;而如果使用內循環則內外循環翻板會幾乎關閉,外部空氣只能略微進入一點點。難免長時間在準封閉的車內就有可能出現“缺氧”的問題,每次呼吸都會消耗吸入空氣中大約5%的氧氣,氧氣的消耗量其實并不大;問題在于每次呼吸都會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這種物質雖然沒有毒性,但是比例越大則會影響吸入空氣的氧的比例,說白了就是會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和越來越少的氧氣。
連續駕駛車輛兩三個小時就有可能感覺昏沉,然而駕駛汽車真的很累嗎?對于自動擋的家用代步車而言其實很輕松,尤其是一些具備L2級輔助駕駛系統的車輛,這些車開起來跟玩一樣。駕駛汽車真的不累,容易感覺昏沉正是因為車內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高,大腦缺氧才會感覺到困倦和無法集中注意力;隨后打開車窗“吹吹冷風”會感覺好很多,但不是冷風的刺激而是吸入了合理氧濃度的空氣。
所以長途駕駛要用外循環,城市道路短途通勤可以用內循環;真正合理的設計應當是啟動車輛并駕駛到某個時速節點自動切換外循環,停車后切換為內循環,有些車輛就有這樣的程序。
冷暖風與使用內外循環沒有什么必要的關系,重點是要了解出風口的調整。
夏季使用冷風的時候建議使用兩個出風模式,分別為:
由汽車空調系統“制造”的冷風密度較大,或者理解為濕度較大;因為外部的熱空氣在進入到蒸發器里之后會產生大量的冷凝水,蒸發箱里的濕度很大,鼓風機吹到車內的空氣濕度自然也會很大。那么這些冷風的密度就會大于車內的空氣密度,說白了就是吹到車里之后就會下沉,所以冷風要往上吹;除非想吹吹腳的時候可以打開“上部+下方”的出風口,但長時間吹腳部不太健康。
冬季使用暖風的時候也有兩個建議模式,分別為:
暖風的制熱原理是通過發動機的防凍冷卻液加熱“交換器”,說白了就是把暖風水箱燙熱了,隨后鼓風機將低溫空氣吹到水箱上吸熱,之后就是送入車里的暖風了;而在空氣被加熱的過程中等于“脫水”,空氣的密度就會下降,吹入車里自然會往上升騰,所以暖風要從腳部吹,腳暖一些不會影響健康。
至于前檔出風則是在容易起霧的天氣中打開,最好是啟動車輛后就打開;從冷車到熱車的過程也是暖風溫度升高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就很難讓車窗起霧了。關于汽車空調內外循環和出口風調整了解這些就好,試一試會感覺不錯。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發布,保留版權保護權利
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