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擂禹路曾是“5·12”汶川地震的生命通道。2017年,擂禹路沿線建起了多個農村客運站亭。站建好了,沿線村民們琢磨,離通客運班線不遠了吧?但一年年過去,村民們沒能等來一輛班車。
沿著坑坑洼洼的擂禹路,直播綿陽記者一共看到7座客運站廳,它們風格統一、設施完備。但這些本是用于候車的站亭,有的被村民堆放起雜物,有的甚至被搭成了棚屋。
負責北川境內農村客運站點設置的是當地公路運輸管理所。
該所所長董彬告訴記者,擂禹路沿線這批客運招呼站建于2017年,單個站臺造價3萬元,建設資金由省財政撥付一部分,地方財政匹配一部分。站亭建好后,道路于2018年、2020年遭遇了兩次水毀,導致路況始終無法達到開通客運班車的條件。
董彬進一步表示,去年,北川在不通班車的建制村覆蓋了運營方式更加靈活的便民小農客。擂禹路沿線的站亭上也設置起了標牌,公示小農客的聯系電話,群眾可以通過預約服務的形式,搭車出行。
小直有話說:僅擂禹路小直看到的站亭就有7座!事前沒有充分而科學地論證就上馬,導致這些站亭始終處于閑置狀態。
如今預約響應服務已經應運而生,這些尷尬的客運站亭還要在風雨中飄搖多久?
綿陽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
記者:蘇幼立
責編:曾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