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塑造文化地標、用心培植文化品牌、盡心經營文化管家,滬郊金山區石化街道近年來“三化賦能”,補足公共文化短板,傳遞社區精神,塑造讓居民滿意的文化軟實力。
文化地標,打造居民修身養心精神家園。走進上海首個集好人文化、修身展演、視覺增強于一體的市民修身基地——石化街道薈萃園市民修身基地,隨處可見匠心融合的文化元素,讓人獲得文化新體驗。
“不同于大拆大建,2018年啟動建設時,我們就確定了‘升級改造為主,園林特色不變,真正引領示范’的指導方針。”石化街道黨工委書記王詠梅介紹,在打造文化地標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凸顯特色,尊重群眾意愿,發揮群眾智慧,這樣才能深受群眾喜愛。
文化品牌,激活社區非遺文化強大能量。去年金秋,在城市沙灘內上演了一場百鳶齊飛,箏舞藍天的精彩表演。兩年一度的風箏“狂歡”已成為居民共同企盼的固定活動。風箏是這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已不僅是競技和展演,更成為街道的獨特文化標志。
今年6月,“濱海華韻、紅色傳承”石化街道慶祝成立100周年非遺剪紙花燈展璀璨亮燈,400余盞非遺剪紙花燈栩栩如生地描繪著建黨百年輝煌歷程。李孟生是此次非遺花燈展的發起人之一,作為中國南派剪紙藝術的傳承人,他潛心剪紙半個多世紀,碩果累累。
“將紅色文化、傳統技藝和旅游資源巧妙結合,既豐富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形式,也有助于打造非遺文化品牌。”王詠梅表示,將非遺技藝厚植為特色文化品牌,讓更多居民親近非遺、熱愛非遺、傳承非遺,讓非遺文化激蕩出新時代更獨特的魅力。
文化管家,探索文藝隊伍發展創新模式。從“請人演”到“我要演”、從“無人看”到“搶著看”,只用了四年時間。這些顯著的變化,都得益于街道的“文化管家”模式,即由專業人員或團隊負責社區文化活動。文化管家,分類、按需、扶持各文藝團隊,努力激活社區文化細胞和創新激情,讓百姓舞臺匯聚社區文化英才。
在“文化管家”的管理下,基層文體團隊的活躍度空前高漲,目前,街道基層文體團隊數量已增至98支,培育出“梅之韻”戲曲隊、“金絲韻”葫蘆絲隊等一批特色團隊,形成了“百花齊放、蓬勃發展”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