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薇的后臺留言里,寶寶說話的問題一直都是提問大熱門:
“我家18個月,只會叫爸爸媽媽,這正常嗎?”
“我兒子一歲半能聽懂指令,但就是不說話,這咋回事?”
“我們家都3歲了,別人家孩子都會背三字經了,我家連句完整的話都不會說,愁死我了”
寶寶到底多大說話是正常?到底是貴人語遲,還是發育遲緩?
今天小薇邀請了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福建醫院/福建省兒童醫院 康復科 廖麗君醫生一起和大家聊聊。
寶寶語言發展有規律,一表教你自查
我們整理了0~3歲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表,爸媽們可以參考下表簡單評估一下:
每個寶寶的實際情況不同,所以同齡孩子語言發育有早有晚,差6個月左右都是在正常范圍內~
如果寶寶超出預警月齡,媽媽們要及早帶娃就醫檢查,篩查是否有聽力、發音器官等生理原因以及語言發展障礙和自閉癥的可能性。
你不經意的這些行為,影響寶寶語言發育
排除上述情況,可能就和后天因素有關。很多時候爸媽不經意的行為,都會影響寶寶語言發育。
1、讓電子產品當“保姆”
很多家長把電子產品當“保姆”,打開動畫片,拿平板給娃,孩子立馬能安安靜靜,大人也能有自己的時間。
但這樣的單向輸入,完全缺乏互動,實際上根本無法促進孩子語言發育,長時間讓電子產品陪娃,不但孩子變得不愛說話,還會增加孩子近視的風險。
2、忽視和孩子交流溝通
很多爸媽覺得“孩子不會說話,說了又聽不懂,我能聊啥”,實際上和孩子聊天是很好的促進語言發育的方法。
爸媽多說,多回應,才能給孩子更好的語言環境,如果缺乏語言環境,父母少給孩子回應,孩子缺少詞匯積累,自然學說話就變慢。
3、家長是“超級翻譯師”
朋友的女兒,一歲半至今只會叫爸爸媽媽,就是因為她一聲哼哼,奶奶立馬收到信號,孩子根本沒有開口機會。
家長充當“翻譯”越厲害,孩子也就變得越懶,因為聰明的寶寶知道:我不說話你們也懂我意思。
4、輔食吃的太精細
是的你沒看錯,輔食太細、太軟爛也會影響寶寶語言發育。
寶寶說話需要面部口腔肌肉的支持,而這當中咀嚼能力就很重要了。如果咀嚼能力缺乏鍛煉,就會影響面部、口腔等肌肉靈活性,孩子開口說話、發音是否清晰都會受到影響。
5、家長的錯誤指導
孩子大腦接收再到語言表達需要理解過程,如果家長語速太快,孩子反應不過來,就可能導致寶寶不愛說話。
另外孩子說話較慢,發音不清時,有的家長會馬上糾正,也會打擊了寶寶說話的熱情和積極性,讓娃變得不愛說話。
想讓孩子說得早又好,做好3點就夠了
要讓寶寶說得更好,平時可以在這 3 件事上多下功夫。
1、自己先當“話癆”
你是不是也有這個感覺,和小寶寶說話感覺像自言自語,讓人怪不好意思的。
別害羞,親子溝通可是提高寶寶語言能力的最好辦法!
寶寶從出生開始,雖然不會說,但能聽得見,所以爸媽要經常和寶寶聊天,用簡單的句子重復溝通,比如:
給娃洗澡時:“寶寶在洗澡哦”,睡覺前“我們準備睡覺啦”,推娃散步時,把看到的跟娃分享“寶寶看,有一只小狗”...
讓寶寶身處豐富的語言環境中,用簡單重復的句子,可以加深寶寶對詞語和句子的印象,更好的學說話。
2、多給寶寶發揮空間
爸媽除了當個“話癆”,還要多傾聽,和孩子輪流對話,讓娃有發言機會才是~
很多寶寶不說話,是因為他們沒有發言的機會,比如寶寶哼哼,你就知道她是想喝奶還是想要玩具,馬上遞給她。
可以等一等,鼓勵孩子表達出來,而不是替他說或是做,比如:
把“寶寶吃蘋果啦”改成“寶寶要吃蘋果還是香蕉呢”多給孩子選擇題。
寶寶要玩具時,假裝犯錯給寶寶其他東西,給寶寶創造表達機會。
隨著孩子詞匯積累,慢慢娃就知道:自己說出來才是簡單直接的辦法。
3、多給孩子做示范,不急著糾錯
寶寶的語言發展是個長時間的過程,爸媽們需要更多耐心,有個階段“小目標”讓娃小步前進,才能不影響寶寶學說話的積極性。比如:
寶寶會說小狗“汪!”你可以說“小狗”,不斷重復建立聯系。寶寶已經會單字時,可以幫助組詞,如寶寶說“車”,你可以說“火車”“汽車”不斷重復加深印象。寶寶已經會說詞語時,可以幫助組句子,比如“寶寶,蘋果”,媽媽可以問“寶寶是想吃蘋果嗎”多次重復,孩子模仿能力很強會慢慢學會。最后根據不同月齡,我們給大家整理了一份寶寶學說話時的陪玩清單,可以私信小薇獲取噢~
關于寶寶學說話碎碎問
問題:孩子早說話更聰明?貴人語遲有道理嗎?
廖麗君 主治醫師:
智商和父母的遺傳以及后天環境有關,不能單靠說話來判斷孩子是不是更聰明。
但語言發展能夠讓孩子在認知、社交、情感上獲得幫助,早說話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更強,那么與人溝通、學習也會更有優勢。
所以要爸媽積極引導寶寶學說話還是有必要的。
問題:孩子說話慢、重復、停頓是口吃嗎?
廖麗君 主治醫師:
一般孩子在學說話過程中,偶爾會有重復某些音節的情況,不用特殊干涉,隨著詞匯發音的積累,會自然過渡。
如果這個情況持續2個月以上,并影響到正常交流,要及時就醫。
覺得文章有用,記得“點贊”,分享給家人或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