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海數字農業產銷服務平臺第一期主體培訓班在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展示直銷中心舉辦。據悉,正在搭建中的上海數字農業產銷服務平臺——“魚米之鄉”取得初步成效,有望在10月開啟試運行。
一個公益性質的鄉村產品產銷服務平臺
持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本市鄉村振興“十四五”期間的重點工作之一。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上海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農產品的銷售環節,仍存在“買難”和“賣難”的尷尬。
《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要求,到2025年,依托“互聯網+”的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城鄉利益聯結機制更加完善,特色農業品牌更有影響力。
要突破現有的瓶頸,實現這個目標,農業經營主體們還需從政府層面借把力。
“魚米之鄉”的出現,可以說是應時而生。該平臺由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主管,上海農業展覽館負責具體實施,上海紫竹實業有限公司和浙江安廚大數據技術有限公司負責平臺建設運營和維護管理,集產銷服務、成果展示、宣傳推廣、品質監測、數據監測、在線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
政府主管部門指導,再加上它的公益性質,是“魚米之鄉”最大的優勢,其目標是為消費者與農業經營者提供真正穩定、可靠的優質農產品交易平臺。此外,平臺也向符合入駐標準和條件的長三角及合作交流地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線上+線下”宣傳展示、推介、銷售的服務窗口。
“‘魚米之鄉’,就是一個線上與線下聯動的公益性鄉村產品產銷服務平臺。”在描述“魚米之鄉”時,農展館副館長張耀明用了“鄉村產品”一詞。這意味著,平臺不僅僅是賣農產品,美麗鄉村、休閑農業、精品民宿等都在平臺上展示推介。在他眼里,“魚米之鄉”更像是一個不落幕的農展會。
嚴把產品質量關,量身打造管理評價標準
品質是品牌的生命。對“魚米之鄉”來說,對產品質量的把控,亦如根基一般。
“為了把平臺打造成一個有標準、有規則、代表數字農業發展方向的高標準都市農業服務平臺,我們正在制定一套管理和評價標準。”張耀明介紹說,平臺將對入駐的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審核和監管,并以簽訂協議的形式落實責任。“這次參加培訓的主體,是經各區農業農村委推薦,我們再根據兩品一標認證情況等設置門檻進行篩選出來的。”針對上架的產品,將由市、區兩級共同對產品的質量和價格進行管控,實現真正的優質優價。“未來將對產品進行現場飛行抽檢,以確保商品品質穩定。”
此外,為了讓消費者有更好的購買體驗,嚴把產品質量關,平臺管理團隊也在不斷完善咨詢服務機制,同時建立投訴機制和懲戒機制,對不符合要求的產品和主體及時清理退出。
當好“店小二”,擴大產銷對接服務廣度和深度
一手拉著農民,一手拉著消費者。平臺建成后,如何當好服務消費者和農業經營主體的“店小二”?
負責平臺建設的浙江安廚大數據技術有限公司,此前已為浙江省成功打造“網上農博”線上app,線上銷售額已突破1.5億元。為了讓農業經營主體更好地掌握平臺的操作規則和技巧,在此次培訓班中,浙江安廚團隊從商品信息優化技巧、農產品電商流通包裝設計等方面入手,手把手教農業經營主體如何運營。
張耀明坦言,平臺搭建不難,如何為平臺導入流量才是真正的難點。他說,“魚米之鄉”建成上線后,將以線上平臺為主載體,“魚米之鄉”小程序和公眾號協同配合,以線下“魚米之鄉”體驗店為基礎,擴大產銷對接服務廣度和深度:搭建產銷服務主流采購商渠道,組織基地直采,減少供應鏈成本;走進社區、集市,給市民提供“看得見、買的著”好產品和好服務;鎖定團購市場目標群體,拓展大客戶,提高平臺知名度和商品流量。
文:曹佳慧
圖:曹佳慧、農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