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南澳勒門I海上風電場項目建設全面展開,預計年底實現全容量投產。陳桂豪 攝 |
8月9日發布的《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首次采用星級圖的形式劃分21個地級市布局相關產業的重要程度。在“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布局中,汕頭有八個產業得到星級標注,并在現代輕工紡織、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農業與食品3個產業集群類型中被定位為核心城市。
業內人士指出,堅定走“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是汕頭高質量發展明確而具體的發力方向。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7月,汕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90.49億元,同比增長21.8%;規上工業增加值421.66億元,同比增長23.9%。其中,八大重點發展制造業規上工業企業共1662家就貢獻了全市79.5%的工業產值,彰顯了工業和產業在汕頭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近日公開征求意見的《汕頭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加快汕頭市制造業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集聚發展轉向集群發展、從單一產業發展轉向融合協同發展”,足見汕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迫切。
●南方日報記者 余丹
抓住痛點,提振發展信心動力
“汕頭市委、市政府‘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的決心給了我們企業很大的發展信心,感覺到很振奮。”汕頭市中海信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符輝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汕頭市委、市政府對產業精準把脈,抓住了產業培育、企業發展的痛點,說到了企業的心坎上。
中海信(汕頭)創新產業城位于廣東省五星級服務園區汕頭市產業轉移工業園濠江片區。該項目規劃占地面積約1000畝,包含生產廠房區、研發辦公區和綜合配套區,項目建成后預計可以引入各類企業300家,每年創造產值超過100億元,實現稅收10億元。目前,園區一期廠房已基本招商完畢,簽約落戶企業六十多家,落戶企業包括新材料、生物食品、裝備制造等先進產業。
“目前我們高標準地開展施工建設,力求打造出能全方位滿足入園企業各類需求的第四代、第五代產業園區。”符輝毅表示,中海信將結合市委、市政府的產業發展戰略,抓住“雙區”建設及深汕深度協作等重大機遇,利用深圳總部優勢,繼續引入更多優質的深圳企業落戶汕頭。
“相信這些產業舉措堅持落實,會吸引新的企業落戶汕頭,更能激發本地企業增資擴產、轉型升級的動能。”符輝毅稱,中海信將更好地發揮產業園區運營的優勢,緊抓1至2個優勢產業集群,做好產業的導入和提質升級的服務工作,推動汕頭“工業立市、產業強市”。
能源的發展將帶動產業的發展,助推工業的轉型升級。“大唐汕頭新能源公司是汕頭區域第一家開工建設的海上風電公司,積累了汕頭海域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的豐富經驗。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在汕頭‘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中發揮我們的作用。”大唐汕頭新能源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玉成對汕頭提出“工業立市、產業強市”十分贊同。
劉玉成介紹,目前汕頭南澳勒門I海上風電場項目建設已經全面展開,并快速進入施工高峰期,已完成16根基礎樁施工和4臺風機安裝,累計完成投資約23億元,預計年底實現全容量投產。劉玉成表示,將攜手業內知名企業,以項目開發建設為龍頭,帶動汕頭市海上風電研究、設備制造、海工裝備、碼頭運輸和海洋牧場等產業縱深發展。
提升優勢,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依托汕頭等市紡織服裝專業鎮,發揮中國三大化妝品產業基地優勢,著力發展玩具、童車、自行車、殘疾人座車等產品……《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對汕頭未來產業發展提出指引。
1—7月,八大重點發展制造業中,紡織服裝、化工塑料、工藝玩具、印刷包裝四大傳統優勢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269.33億元,同比增長22.8%。這些數據充分體現了汕頭工業在紡織服裝、化工塑料、工藝玩具方面的優勢,也為汕頭走“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從汕頭市工信局了解到,面對產業發展空間問題,該局提出要抓“載體”。如大型園區要堅持“產城融合”理念,堅持“統一規劃,分期實施,滾動開發”,重點加快起步區“九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盡快確定園區管理機構、運營機制、建設主體及融資平臺。同時,抓存量工業園區提質增效,支持標準廠房建設、村鎮集聚地升級改造、低效產業用地再利用等。要出臺“工改工”政策,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推動劃定工業紅線,落實M0用地政策,提升單位用地產出水平。
為解決工業發展后勁問題,汕頭市工信局提出要著力解決優質項目增資擴產企業用地需求,引導上市企業增發項目優先在本市落地;要盡快組建專業招商團隊,建立重點項目清單,制作招商地圖、產業地圖,實施高水平精準招商;要高度關注畝均產出,堅持以“畝均論英雄”,提高資源配置市場化水平。
據介紹,汕頭還將建立完善“鏈長制”工作體系,對重點產業鏈進行專題研究和調度,形成“一條產業鏈,一位市領導,一個工作專班,一位專班負責人”工作推進機制。
專家解讀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陳鴻宇:
提升汕頭發展能級
激發特區經濟活力
“在當前提出‘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的工作方向,對汕頭發展來說,是非常現實和緊迫的,汕頭要緊緊把握住這一契機,時不我待。”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主席團副主席、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陳鴻宇教授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汕頭市委高位謀劃推動“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是立足于汕頭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作出的重大決策,具有重要意義,將極大激發特區經濟活力,提升汕頭發展能級。
關鍵詞1
立足基礎優勢
主動抓工業、上產業
陳鴻宇指出,一方面,汕頭開展“工業立市、產業強市”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和外圍環境。從政策上看,國家和省大力支持發展實體經濟,鼓勵制造業發展,國家和省領導人對汕頭予以髙度關注。廣東省還出臺關于支持汕頭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活力經濟特區的意見,支持汕頭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加上深汕深度協作加速推進,為汕頭發展工業、產業創造了很好的政治生態。
另一方面,汕頭作為一座因港而生、因商而興,從近代走向現代的工商業城市,本身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作為粵東中心城市,汕頭近幾年招商引資工作扎實穩步推進,在建、再投的重大項目、重大平臺或者重點企業,從金額、數量到水平而言,都居于沿海經濟帶前列。
此外,伴隨著亞青會的籌辦,汕頭全力推進實施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等一批支撐“串珠成鏈”的骨干交通設施工程,加上推進中的過海隧道、高鐵、城軌等項目,汕頭交通得到極大改善,城市營商環境、人居環境不斷優化,人才集聚效應也初步凸顯,這些都為“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打下很好的基礎。
“從現實意義上講,這些都是外圍基礎條件,要想真正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還是要靠內生發展動力,將工作重點落到發展工業和產業上。”陳鴻宇直言,當前發展工業、產業的各類條件已然具備,機會就擺在面前,要全力爭取推動省重大產業項目向汕頭傾斜布局,集中力量建設汕頭大型產業園區等,爭取省的政策支持。“汕頭不能被動等待項目送上門,而是要更加積極主動抓工業、上產業,形成上下齊抓、內外發力發展工業的共識。”
關鍵詞2
統籌資源補鏈強鏈
提高政府服務水平
“工業立市、產業強市”背后,汕頭將面臨哪些挑戰?陳鴻宇表示,汕頭工業有亮點、有特色、有基礎,但與廣東省珠三角地區、鄰近的閩南地區相比,仍有不少短板。首先是整體規模不大,汕頭規上工業企業不多,絕大多數是中小微企業,體量小;其次,汕頭三大支柱產業技術含量不高,創新發展布局不均衡,只有一小部分企業技術水平跟得上全國、全省水平,大多數仍是傳統企業,缺乏競爭力,產品層次不高,影響了企業本身的盈利水平;再次,汕頭工業發展平臺分散,各種資源、土地、財力、政策、人才資源還沒有很好地被統籌起來,難以形成具有較強內聚力的產業集群,無法更廣泛地融入國內外市場雙循環的新格局。
他指出,澄海的玩具產業、潮陽潮南的紡織服裝產業雖然有一定規模,但內在聯系不緊密,還沒能形成真正細分意義上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這是因為汕頭工業發展過程中,產業鏈、供應鏈斷鏈、缺鏈現象時有發生。各鏈節間聯系薄弱,水平不高,在前端的研發、原材料部件的供給和后端的市場銷售服務上,容易被‘卡脖子’。”
陳鴻宇還提到,在體制機制方面,汕頭對制造業的幫扶政策力度和精準度還有待加強,對企業的服務落實不到位,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變數較大,不穩定,這些因素制約了制造業企業發展。“很多企業現在還不清楚政府有哪些扶持政策,發展比較被動。”他表示,汕頭市委、市政府正在采取積極舉措,著力解決制約體制機制的瓶頸問題,要通過深化改革,從強調管理轉向強調服務,努力減少對制造業企業正常守法經營的干擾。
關鍵詞3
增量存量同時用力
強化工業用地保障
9月3日召開的汕頭市委常委會會議指出,要在增量和存量兩方面同時用力,推動產業提質升級,特別是要強化工業用地保障,科學劃定工業用地紅線,嚴控工業用地開發房地產,大力推進“工改工”,確保工業用地規模,為“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提供充足的土地空間。
“這一點很有見地,抓住了汕頭發展工業的關鍵。”陳鴻宇表示,如果不重視盤活存量,上增量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他認為,汕頭工業有基礎,有特色,應該要想著如何把這些基礎和特色發揮得更好;同樣的,原有的產業存量、土地存量、資金存量用好用對了,上新產業新項目就更有保障。
“因此,存量、增量同時發力是正確的,這需要我們對盤活存量和擴大增量的各種產業、要素、瓶頸作更細致的分析,確定由誰發力、由何處發力、何時發力。”陳鴻宇舉例,對玩具產業的未來發展要按照問題導向、市場導向進行細分,研究是其中的哪幾個環節形成發展瓶頸,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可落地操作的對策,精準解決問題。
在工業用地保障方面,陳鴻宇直言,目前在汕頭,“有地不能用”“有項目沒地用”的現象仍較為突出,表面看土地資源供給緊缺,實際上大量工業用地土地容積率不高。“這需要汕頭用好、用活土地資源,學習借鑒珠三角等先進地區的經驗,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土地規劃,保障工業用地不被擠占,另一方面,要在省的支持下,向順德、東莞學習,通過村改、地改整合有限的土地資源,下定打硬仗的決心。”
陳鴻宇認為,在市委、市政府的統籌部署下,形成“工業立市、產業強市”共識,至關重要。除了綜合經濟管理部門,市場監督、稅務、環境、消防等相關部門,都要拿出具體舉措服務企業,掃除妨礙制造業發展的桎梏,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讓企業安心、放心,還大力宣傳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宣揚制造業的創新成果,樹立優秀企業家和能工巧匠形象,營造“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