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事逃不過的就是生死有命,人這一輩子活著的不過就是幾十年或者一百多年,這中間也會發生意外死亡的事件。走路被撞,坐車出現交通事故,飛機遇見暴風雨等意外的發生都會讓我們提前死亡。
Tips:生死觀是指人們對生與死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的一種具體表現和重要組成部分。生與死是一切生命產生、存在和消亡的自然過程。
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顆閃爍且獨特的星球,它有著所有生命都可以生存的條件,它孕育出的輝煌燦爛的文明,在宇宙中都顯得獨一無二。地球誕生至今已經有45億年的時間了,這個時間段的地球又是怎么樣的呢?地球的壽命到底有多長呢?那45億年后地球會繼續存活還是被毀滅?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探索起來吧。
地球的誕生
地球的起源是什么?這是人們一直所關心的問題,關于地球的起源科學們總是五花八門地解釋,在1543年,來自波蘭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一種學說叫做日心說,自此關于天體演化的討論正式進入了科學范疇里面,通過太陽系的起源逐漸成為眾所周知的星宇說和遭遇說等各種學說。事實上呢,在關于地球起源的說法都有待證明的。
Tips:日心說,也稱為地動說,是關于天體運動的和地心說相對立的學說,它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星云說出現之前,人們一直把天體的運動變化當成是上帝發動的行為,被稱做“第一次推動”。大家都知道太陽系來自于原始太陽星云,原始的宇宙空間處處充滿了密度極低的星際氣體和塵埃物質,通過引力才逐漸聚集形成星系。太陽系就是在這當中誕生的,在太陽系誕生后相繼誕生了行星,由于吸積作用的產生,圓形星盤所剩下的氣體和塵埃隨著時間的積累也開始聚集起來,最后這些物質聚集的越來越大,從而形成了類地行星、氣態行星以及小行星,我們的地球就在這些物質中誕生的。
Tips:太陽系的形成大約始于46億年前一個巨型星際分子云的引力坍縮。太陽系內大部分的質量都集中于太陽,余下的天體中,質量最大的是木星。
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出版了《宇宙發展史概括》這本書,康德用萬有引力原理解釋了太陽系起源和運動的問題。太陽系是由星云物質所產生的,并且太陽系中部分星云之間是靠互相吸引的力量所形成的動力。星云組成的粒子在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粒子團,粒子之間相互排斥碰撞,卻又按著一個方向旋轉著,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在中心形成了太陽,周圍的粒子團聚集形成的行星,在太陽的指引下圍繞著旋轉著。但康德提出的星云說并沒有人在意,也沒有引起什么波瀾。
Tips:引力Gravity,即任意兩個物體或兩個粒子間的與其質量乘積相關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簡稱引力。
1796年,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在《宇宙體系解說》中提出,他認為太陽系最初起源是一個熾熱卻旋轉的星云,因受冷導致收縮從而旋轉的速度加快,星云都形成了扁平狀,赤道額外突出。出現過這樣情況的還有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這些環狀物后來都成為了證據稱作拉普拉斯環。
Tips:星云Nebula,是稀薄的氣體或塵埃構成的天體之一。包含了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幾乎所有延展型天體。
拉普拉斯的論點是借鑒康德的前提下得出,所以兩個的論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但拉普拉斯的假說在細節方面有很多的論證,和康德的假說相比,更加的嚴密、合理、更加的完善。后來人們把兩人的假說稱做——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說。
怎么測算地球的壽命
近幾年,科學家們都是以推算的方式,對月球帶回來的月巖以及各類隕石進行研究,測算出月巖的年齡是46億年左右。這也說明了一個現象,在太陽系中,所有的天體都是在同一時間段誕生的,地球也是其中一員,通過這個方法可以測算地球的壽命有多久。20世紀,科學家就測算出地球的壽命,地球已經45億年的壽命,這個方法叫做同位素地質測定法。
Tips:月巖即月球表面的巖石,主要是月海玄武巖。自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以來﹐共采回380多千克月巖樣品。
1896年,貝克勒爾在鈾礦中發現有放射性存在,并對原子核的放射性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自此科學家們也陸續發現了許多的放射性核素。含有數量的質子和中子的原子組成核素,一種元素又包含了幾種核素放射性的發現為人類在精準測算地球的壽命奠定了基礎。
Tips:原子核atomic nucleus,簡稱“核”,位于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質子和中子兩種微粒構成。而質子又是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組成,中子又是由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組成。
1克鈾經過一年的衰變有74%都變成了鋁和氦,所以在鈾不減少質量的情況下,45億年后,有2%的鈾衰變成了鋁和氦。通過利用放射性元素下,把我們的巖石樣本進行測算,只要測算出鈾和鋁的含量,我們就可以準確地測算出巖石的年齡。用這樣的方法測算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年齡大約38億年了,可是也不能說明是地球的準確年齡,因為地殼的形成之前還經歷了一段熔融時期,加上這一時間,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年齡應該有45億年的歲數了。
行星的生命周期演變
人一生分為出生、成年、中年、衰亡,而行星同樣也是這樣的生命周期,恒星一生所經歷的過程:星云時期、主序星、超新星、白矮星、以及黑洞。每個周期都有著獨特的魅力。
Tips:地球Earth,是太陽系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約1.496億千米(1天文單位)。
恒星一開始沒有任何形態的,它只是一團宇宙中物質和塵埃形成的星云,在引力的作用下,不停旋轉著。直到不知名的一天,來自引力波動和周圍環境能量的爆發,星云內部被波及平衡被打破了,但這卻不是結束反倒是新的開始,開始向某個點聚集起來,然后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質量堆積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壓力,最后引發了輕核聚變反應。天體從此被點燃,恒星也由此誕生。
目前我們的太陽正處于成年時期的“主序星”階段,這個階段的既保持穩定性消耗自身的氫元素,又是熱核聚變反應所產生的氦元素。當然這時候的恒星是非常穩定的,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生命的劇變。除非再發生地球這樣的意外,這時再孕育自己新的孩子也說不定。
Tips:氫是一種化學元素,元素符號H,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氫通常的單質形態是氫氣,無色無味無臭,是一種極易燃燒的由雙原子分子組成的氣體,氫氣是最輕的氣體。
步入中年時期的恒星是一個隨時有可能爆炸的炸彈。恒星從中心開始冷卻,這時它也沒有足夠的熱量去平衡引力,從而導致自體爆炸的可能性,在這爆炸的過程中,還會產生電磁輻射,電磁輻射又會把整個恒星所照亮,并保持幾個月的時間內都不會衰減,所我們稱它為—超新星。這是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一顆超新星,在東漢的時候,天空中就出現過超新星,照耀著整個天空,在這八個月的時間里隨處可見。
Tips:電磁輻射是由同向振蕩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傳遞動量和能量,其傳播方向垂直于電場與磁場構成的平
進入晚年時期的恒星,恒星在中年時期就出現重合聚變消失,就坍陷變成了白矮星。在超新星時期是由于原子核、質子之間的關系結合成了中子使得電子核之間的電磁消失了,恒星就形成了一堆密密麻麻的中子,這也是我們所說的中子星。中子星被壓碎后,恒星里的質量被引力的作用壓縮在最小的范圍內,就形成了黑洞。但這并不是黑洞的形成的唯一因素,早期宇宙的氣體以及塵埃等因素也是可以形成黑洞。
地球的壽命有多長
我們測算出地球現在存活了45億年,那地球壽命有多長?帶著疑問我們來看一看,通過巖石的測算,科學家們預測的是太陽的壽命是100億年,沒有意外話,地球的壽命跟太陽的壽命是一樣的,地球還剩50億年左右,最后將會被太陽吞噬,不復存在。那么問題來了,這個時間段里會發生意外嗎?意外事件又有哪些?意外會讓地球怎么樣?
Tips: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借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并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但是人類卻在不停的消耗它,使它的壽命正在不停的減少。人們在不停的浪費不可再生資源,人類肆意開采礦石資源,儲存量越來越少,又得已經枯竭了。礦產生長的速度壓根跟不上人類開采使用的速度,速度跟不上后,人類就把目標瞄準了低質量的礦石以及礦石中的生礦物也被利用上了,真的是什么都不浪費合理利用一切呀。還有人類的大量砍伐樹木,建造高樓大廈,使土地沙漠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Tips:壽命是指人類生命期的最大長度。這一長度大概在120歲左右;有的研究結論認為,相當于一個人生長發育期的5~7倍左右。
化工廠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加劇了全球變暖,冰川加速融化,這一切都是人類的過度開發所導致的。或許恒星相撞的意外,說不定也會發生,恒星之間的撞擊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毀滅。這些意外的事情都有可能導致地球的壽命減少,前者就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后者卻是意外中的意外。可能在后者意外發生之前,我們人類已經找到了新的居住地方也說不定。
科學家一直認為人類早晚會離開地球,去往其他可生存的星球生活。目前的地球正是處于中年時期的狀態,搬家的事還得等找到合適的星球才有結果。處于同樣處于中年時期的還有太陽,有人認為太陽再過50億年后會因為氫燃料的燃盡變成紅巨星,再從進入晚年時期的白矮星或者是望不到盡頭的黑洞,到時候的地球會吸引過去被太陽吞噬。
Tips:氫燃料電池基本原理是電解水的逆反應,把氫和氧分別供給陽極和陰極,氫通過陽極向外擴散和電解質發生反應后,放出電子通過外部的負載到達陰極。
現在的地球正在逐漸升溫當時,溫度越來越高,環境的污染,生物的滅絕等影響,反應了地球上的生物還沒有等到地球后面壽命的50億年,生物早已經不在了。這僅是按照天文常規知識隨機推算的。人們在研究地球真正可持續壽命是多久時,發現了地球溫度升高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地球公轉運動,地球公轉的軌道是圍繞著太陽,在這過程吸收了太陽輻射,所以導致了溫度上升,所以溫室效應是單一造成地球升溫的原因。
Tips: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受熱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于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
通過種種因素,地球的溫度正在像金星靠齊。會像金星那樣擁有滾燙的高溫,這樣的話,死亡將會提前到來。
總結
地球是否會被太陽吞噬,還沒有定義,太陽在生命的終點時,是因為恒星風的質量損失嚴重,地球以內的恒星會因為軌道所移動位置,所以當太陽膨脹時地球不一定還處于現在的位置,所吞不吞噬還不能確定。在探索宇宙的空間的不停的尋找有生物的行星,這是為了以后所做的鋪墊。不管以后會不會搬離地球,現在我們所要做是保護地球,現在國家已經大力實行新能源。
Tips:恒星風一般指星風Stellar Wind,是一種從恒星不斷向外運動的物質流,與太陽風類似。在恒星演化方面有一定影響。
那么新能源有些什么呢,新能源在我國主要運用的行業里有風能、水電站、太陽能、地熱能以及熱循環等,又叫清潔能源,可以循環使用。以后會以再生的電力取代了現今社會的發電方式,以利環境永久性發展。例如:原本的交通工具是以石油為主要能源,現在則是以電池為能源供給的電動交通工具,而且電力能夠重復使用,這就是新的變化。
Tips:熱循環是指在一個熱力學過程中,系統從初始狀態出發經歷了一系列過程之后又回到初始狀態,即系統的終態與初態重合。
這些新型能源可以有效地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是保護地球的方法,減少碳排放,盡量做到低碳出行;購物時減少塑料袋的使用,可以使用環保袋、編織袋等,從小事做起,我們也是為了保護地球奉獻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