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孩子在家里常常會表現的很強橫,不怕家長,甚至跟家長對著干;但到了外面又會表現得很膽小,不敢大方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參與社交活動。孩子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兩極化的表現?
一、明確概念
“家里橫”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兒童社交現象。兒童發展必然經歷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表現就是凡事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為先,而孩子在家里在家里往往會表現出更真實的自己,所以當他們的期望未能得到滿足時,就會出現哭鬧、爭吵,甚至謾罵、動手等行為表現。
與此同時,面對不熟悉的環境或陌生人,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孩子又會變得“很膽小”,具體表現為言行的拘束,不敢大聲說話,不敢放肆妄為,甚至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探索原因
“家里橫”雖然是每個孩子都可能經歷的矛盾期,但如果放任不管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家長要做好科學引導,首先要知道孩子“家里橫”既有個體成長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的影響。
個體成長因素:在熟悉的環境和家人面前展現真實的自己,而在陌生的環境和人面前隱藏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是兒童適應環境自我保護的本能,是他們成長發展的必經階段,家長要做好科學引導,孩子則會順利度過。
如果家長總是大包大攬孩子的大小事務,讓他們失去自主選擇、自主管理的鍛煉機會,等他們走出家門,就會因為缺乏能力而不自信,也會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得膽小怯懦。
家庭教育因素:如果家庭中缺乏一定的規矩,或者家長本著“無條件滿足孩子要求”這樣的錯誤教育理念,孩子“家里橫”現象就會愈演愈烈。以后他們還可能會無視學校規則、社會規則,做出偏離道德規范和法律的事情。
有些家長雖然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但是難以堅持執行。這樣時緊時松的執行方式會讓孩子輕視規則的重要性,還會反復試探突破規則的底線,甚至會耍無賴地不遵守規則,最后規則就形同虛設,失去約束作用。若家長自己不能遵守規則,說一套做一套,孩子更是無法按規則行事了。
同時爺爺奶奶等隔代撫養很容易出現過度溺愛孩子的現象,這會讓孩子覺得“自我中心”是理所當然的的事情,久而久之,喪失了感恩心和敬畏心。祖輩也可能處于關愛而干涉父母的教育,這時孩子會像找到保護傘一樣,不聽從父母的管教。所以,家庭規則的執行也至關重要。
三、家長輔導站
1.引導孩子學會自主管理
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孩子連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何談去建設祖國、報效社會。家長應該從小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要知道,自主管理能力在未來社會的競爭力遠遠大于單一的書本知識。
在低年齡階段,家長可以從家務勞動開始,帶著孩子共同完成任務,目的在于讓孩子有管理意識,并逐漸提升相關能力。
當孩子對一些家務或生活任務的流程完全掌握,并具備獨立完成的能力時,家長可以放權讓孩子嘗試自己完成,家長從旁監督、及時反饋。
孩子的潛能往往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多給孩子一些機會,他們會讓我們刮目相看。
2、明確家庭規則并全員堅持執行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每個家庭都應該建立一個所有成員都遵守的規則,并互相監督執行和落實。
如果孩子年幼,家庭規則可以由家長制定。如果孩子已經有獨立主見,可以讓孩子加入到家庭規則的制定中來。訂立家庭規則要避免假大空的內容,而應形成可操作、可監督的具體條款。比如“孝敬老人”可以細化為:回家和出門要向長輩打招呼,飯桌上要請長輩先動筷子,等等。
規則制定好需要認真執行,家長可制訂《每周/月執行記錄表》,來記錄家庭成員是否遵守家庭規則,采取積分制,便于隨時監管、及時反饋。
對于堅遵守型的成員進行適當獎勵,未能遵守的成員也需要反思原因和尋找解決辦法。
這里要注意的是:家庭規則的建立是為了使家庭成員的和諧相處,家庭成員都應參加,切忌把家庭規則變成只用來約束孩子的緊箍咒。
3、父母教育為主,隔代撫養為輔
隔代撫養弊大于利,即使父母因為工作繁忙,不得已請長輩幫忙照顧孩子,也應該明確:老人照顧的是孩子的身體發育,父母主導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長。
要有效落實這一點,就要在家庭規則中加入對父母和長輩的的要求。比如:父母要和孩子每天溝通半小時,每周共同外出郊游一次,每月要交流一次讀書心得,等等。父母管教孩子時長輩不能干涉,更不能當著孩子的面指出父母的錯處。
4、多給孩子正能量的積極鼓勵
與孩子溝通時,家長應多給孩子積極而具體的鼓勵,讓他們向著更好的目標努力。
孩子“家里橫”是為了利用家人的寵愛為自己贏得更多特權,“外面膽小”是為了避免因為犯錯受到懲罰。家長應該嘗試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想法和需求,在傾聽和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進行溝通。
如果家長只看結果,孩子就只能在不斷地否定中成長,變得自卑、消極。如果家長能夠看到孩子在成長中的點滴努力和改變,并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則會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潛力。相信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勇敢,越來越優秀。(兒少心理科 薛樹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