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孩子想吃,媽媽就沒有后退可言!”
看著這戰火沸騰的架勢,不知道的還以為孩子是要星星月亮了,實際不過是孩子想吃涼皮,而寶媽為了展示自己的拳拳母愛,早上五點就爬起來從“洗面”開始,手工制作涼皮,忙活了一個大清早,總算把涼皮做了出來,可以說費了老大勁。
“不好吃,還是伯伯(小區門口的涼皮店)做得好吃。”
畢竟是新手,寶媽做出的涼皮必然不是專業的,但指望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子體諒生手也是不現實的,他們只會分辨好不好吃。吃到最后,寶媽委屈自己幾個小時的辛苦得不到回應,而孩子也不明白為什么想吃個涼皮這么難,還要被媽媽教訓“白眼兒狼”,雙方各有各的崩潰,孩子再也不主動提吃涼皮了。
在育兒專家看來,這樣的媽媽就是自我感動式人格,她們總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做一件無意義的事情,以乞求他人的感動,給孩子做飯是最典型表現。正常情況下,寶媽給孩子做飯不應該花太長時間,哪怕是為了孩子健康,寶媽也要在不耽誤自己休息的前提下再付出,而不是把所有身心都撲到孩子身上,沉溺于自己對家庭的付出和貢獻。
倘若媽媽自身熱愛做飯也就算了,若不是,那就沒必要委屈自己。愛孩子的前提是懂得愛自己,一味付出反而會讓孩子身體俱疲,難以承受。
據我觀察,自我感動式媽媽最喜歡把“我是為了你好”“為了孩子我什么都能做”掛嘴邊,可當孩子想讓媽媽獨立、不要太依賴自己的時候,媽媽們又會變得憤怒,覺得孩子養不熟,辜負了自己的付出。可孩子們也委屈,他們不過想讓媽媽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要把所有時間精力都投入到自己身上,因為孩子必然回饋不了。
人性使然,哪怕是媽媽在也期待著付出和回報成正比,可孩子們的世界五彩紛呈,他們有同學老師朋友和家人,而媽媽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媽媽雖然重要,但孩子不可能圍著媽媽打轉。因此,當媽媽全身心圍著孩子打轉的時候,就注定會收獲失望。
之前我曾遇到過一位寶媽,她為了孩子特地在陽臺養了十幾只雞,只為讓孩子吃上最新鮮的雞蛋,為了孩子,她的菜譜記了滿滿一大本,一星期做飯不重樣的,在做飯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可她不知道的是,孩子并不需要她這樣,孩子只希望她能少說幾句“我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你們誰都不知道體諒”,說一句吃力不討好也不為過。
因此,這里要提醒各位寶媽,回想一下自己在孩子的飲食上花費了多少時間,如果平均每餐下來接近一個小時,那寶媽就要反省一下了,這意味著你對孩子的付出超過了正常范圍,多關注自己吧,免得傷己又坑娃。
高級育嬰師,心理咨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兒護理、成長發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