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提到傳統文化就覺得那就是背點古文,古詩,搖頭晃腦背點子曰之類的,甚至有人馬上聯想到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教“我”回有四種寫法的窮酸迂腐樣子。傳統文化就和守舊,迂腐等不好的東西產生關聯,使得有些人對傳統文化有了天然的拒絕感。
現在復興傳統文化除了知識類的,還有就是形式類的。網絡上比較火的敦煌風,飛天造型,還有山東花式跪拜,以及中式的服裝這些都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成了一時熱議的焦點,擁有很多粉絲。
古文、古詩,飛天這些算不算傳統文化,從廣義上來說肯定是的。這些就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嗎?
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從文字誕生到今天,幾千年來,人類留下的東西有多少?我們的先祖留下的東西有多少?知常容覺得汗牛充棟都不可以去形容。
不管是禮儀、服裝、歷史、文學任何一項內容都足以讓所有人研究一輩子,十輩子。
如果你到生命的終點都沒有搞清傳統文化,那么你在學什么?沒搞清那意味著你肯定無法實用。除了學者之外,普通人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古人和現代人不一樣,古人對文字很看重,認為文字是通靈的,有倉頡造字鬼神泣的說法。當年寫一個字也不容易,特別在金文和甲骨文時期,后來書寫方便了,文字就普及了,書就出現了,再往后印刷技術的提升,書就普及了,再往后出版越來越方便,書就泛濫了。
小時候我媽媽告訴我寫過的字,用過的紙不能扔,不能賣,扔了以后讀書就讀不進了。長大后明白你真扔了也不影響讀書成績,這不是迷信而是培養對文化的敬畏感。
古人為什么說讀書是讀圣賢之書,其本意也是讓我們保持對文化的敬畏,因為這些書是圣賢寫的,必須要敬。
現在論斤賣的書很多,用完亂扔的現象很普遍,文字從倉頡造字鬼神泣到隨時可棄的地步。這是一種進步還是退步,我不知道,你們細品。
失去對文化的敬畏,能誠心接受傳統文化嗎?
這是態度的問題。
古代師父收徒弟為什么要讓徒弟白干幾年,什么也不教給他。有些人說這是惡習,這是師父變相壓榨徒弟,免費勞工。
這里忽略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師父不是強迫收徒弟的,只是徒弟主動找上門去的。如果真是黑心師父你可以不拜其為師,最初的主動權在徒弟的父母那里。
師父讓徒弟白干幾年,一方面是壓其耐心,讓其蓄其學習之欲望,磨其心立其誠。有些徒弟會在這個過程中偷偷學習,師父也會開之閉之?,F在很多學生為什么懶得做作業,主要是因為父母要求他讀,而不是他自己想學,其心不正,你強逼也沒用。
另一方面師父會觀察這個徒弟適合學什么,或者說是不是就不適合學。
學習傳統文化也是這樣,如果你只是覺得好玩,覺得有意思,覺得新鮮而學,那能不能真正接觸傳統文化呢?知常容覺得這需要打個問題。
任何東西少了敬畏,學不好的。因為你學到一半,或學到某個難點,或自覺得有成,你就會起疑心,惰心等等。這樣傳承就很難了。
現代人喜歡海量閱讀,喜歡提“為什么”。喜歡提質疑精神,這一點在科學研究上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上未必是好事。
比如王陽明的學生問王陽明,為什么孔子撰寫的《春秋》中只記載某件事是錯的,卻不記載詳細的過程。王陽明反問學生,知道這樣做是錯的還不夠嗎?
有些人馬上反駁,古人說得都對嗎?我們應該批判繼承。
這里犯了一個大錯,繼承不是繼承古人傳下來的,而是繼承經過幾千年時間沉淀之后傳下來的東西。
不是古人的東西就是好的,要繼承的東西應該是源頭的,經過幾千年時間無人能質疑的東西。比如《道德經》、《周易》等等。
在知常容看來只有這種源頭類的東西才是傳統文化,一代一代人傳下來的未必是傳統文化。
像孔子等人為什么述而不著,很多人都不理解。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薄墩撜Z》
這是圣人的苦心,圣人擔心自己開了一個先例出一本著作,下一代又出一本,一代又一代,幾百上千之后,人們就蒙了,不知道該選哪一本,不知道源頭在哪里。
不作是為了保護傳統文化的源頭不受遮蓋。
作了只是顯了自己的名。圣人的苦心我們真明白嗎?
散戶朋友們最喜歡明確告訴他明天會漲跌幾點,或者買哪支會漲跌,這種確定性的消息是最愛聽,他們最喜歡關注的是作出這種神預測的人。
同時他們喜歡技術研究聽小道消息,跟風。
這樣的做法是不是百分百失???
當然不是,如果百分百失敗肯定無人干了,進入市場的沒有一個是傻子。
成功率是高的。不過8次成功,2次失敗就足以讓你從贏變虧。
有些人拿著票時不漲,自己一扔就漲了,散戶朋友應該有此體驗。
很多人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做莊的似乎就在等我手中的那幾千股。
這就是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學習傳統文化不是讓你學習知識,也不是學形式,而是學如何安撫心,不為外界所動搖。
你技術好有啥用,到了極限施壓時你依舊會交出籌碼,在那關鍵時刻變得不相信自己了。
現在很多人知識很多,但很壓抑,人生迷茫。 為什么?
因為《道德經》中說得很清楚: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學習如同搬柴火,你能搬50斤,結果你偏偏要搬100斤,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有人說是好事,因為你可以少走一趟。
萬一你搬100斤閃到腰怎么辦?
有人又會反問,萬一沒有閃到腰呢?
這就是一些人們的心態,他們總是愿意用自己的身體冒險去換得財富。
接著就用財富去換回自己身體的健康。從理論上來講是可以,但實際操作呢,效果我不用說。
很多人說《中庸》講什么?!吨杏埂分v的就是心。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的外在表現是什么?和
自己的身體、社會關系、名望地位、時間,形勢等等一切能達到和就是中。達不到就不是中。
下面來的一句話: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君子做事優先考慮和不和,小人做事優先考慮得與失。
大致就是這樣的區別。
再看一看經過幾千年刪選之后留下的經典,無非兩種,一是修心,二是安天下。
《中庸》、《心經》、《道德經》等等無不例外強調修心的關鍵,甚至到了明代王陽明干脆綜合儒釋道形成《陽明心學》,正式提出心即世界的概念。《管子》《韓非》《孫子兵法》等等就是安天下的著作。
你的心安了,你就不會被所謂的莊家極限打壓交出籌碼,你心安了,你就會相信你自己的技術而不是受外界消息面的影響。你心安了,就不會被生活的挫折打倒而抑郁。你心安了,你看世界還有不滿處嗎?你心安了,你還會驚慌失措嗎?
可惜很多人在學習時,不先學心安之術,反先學安天下之本,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至于修心、安天下之外的內容,你要學嗎?
人只有24小時。留給各位自己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