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的七月三十,也是七月的最后一天,老人說:今年的七月三十很不一般,乃是五個節日相逢到同一天,有啥預兆。五節指的是哪五個節日?下面就來看看今年的七月三十有何不同?
一、七月三十燒九四,庭院四角插幫香
在元朝末年,連年災荒,各地都爆發了農民起義,到了后期,主要以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三股勢力最強。張士誠所在的地方大約在如今的蘇州一帶,由于他也是窮苦出身,所以對治下的百姓很是愛戴,深受人們的歡迎。
后來朱元璋一統天下,張士誠兵敗之后,當地的老百姓依然很懷念他,于是每到七月三十這一天,人們就會在院子的四角處遍插棒香,然后同時點燃,用來懷念張士誠,當地人稱之為“燒地頭香”。
古人認為孩子的名氣越普通,就越容易養活,比如朱元璋的小名叫“朱重八”,而張士誠的小名就叫“張九四”。所以人們在七月三十紀念張士誠的活動,就被稱為“燒九四”,由此也可以看出當年的張士誠是多么的愛民如子。
二、七月三十落蘇節,大街小巷滿地紅
農歷的七月三十這一天,還是民間傳統的“地藏節”,地藏節與中元節是相互對應的,而中元節的習俗就是目連救母。到了地藏節這一天,正是七月的晦日,而晦日的晚上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人們怕目連救母時看不到母親,所以就在七月三十那一天的夜晚,遍插香燭為目連照明。有些地方則是在茄子上插滿燭火,掛在屋檐下。由于茄子也被稱為落蘇,所以人們就把插滿燭火的茄子叫做“落蘇燈”,是為目連照明用的。
而“落蘇燈”代表著“落得舒適安逸”,意思就是在地藏節這一天,用“落蘇燈”為他照明,祈求得到庇護。目連就是后來的地藏王菩薩,正因為七月三十這一天,人們用“落蘇燈”為目連照明,因此又被稱為“落蘇節”。
三、七月三十灶上天,兩罐倒盡苦與甜
灶王爺雖然地位不高,但也是家喻戶曉的,因為家家戶戶都有灶房,有灶房就有灶王爺。每年的臘月二十四就是祭灶的日子,因為那一天灶王爺上天,向玉帝匯報一年的善惡,因此人們都希望灶王爺上去之后只說好話,不說壞話。
其實灶王爺每個月都會上天一次,在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中就說:“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意思就是每個月的晦日,灶王爺都會上天去匯報,如果壞事做得多,就會被玉帝懲罰,奪取三百天時間。
以前的灶王爺畫像上有兩個罐子,一個上面寫著善,一個寫著惡,灶王爺每次記錄一件好事,就會把紙條放進寫著善的罐子里,當然寫著惡的罐子里是用來裝壞事的。所以“惡貫滿盈”的意思就是灶王爺身旁寫的“惡”字的罐子都裝滿了,比喻壞事做得太多了。
灶王爺上天向玉帝匯報時,就會把兩個罐子里所裝的事情統統倒出來,如果壞事多,就會被玉帝懲罰,輕者少三日,重者少三百天,所以是苦是甜,灶王爺的兩個罐子倒出來之后就會一目了然。
四、七月三十關地門,東南方位莫站人
農歷的七月也是祭祖的月份,就像是祖先放假了一樣,從七月初一“開地門”開始,先人們就會回家與子孫團聚。到了七月三十那一天,“地門”就要關閉了,所以四面八方的先人們都涌向“地門”,若關閉之后還沒有回去,那就完了。
而“地門”的方位就在東南方位,由于七月三十是關地門的日子,先人們都往東南方位而去,所以人們就不能去哪個方位。容易被先人們匆匆的身影所撞傷。
五、晦日不見月,出門要避開
晦日是每個月的最后一天,代表著月亮即將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此時正是月亮的“強引力”時期。特別是七月的晦日,月亮距離地球比平時近,“強引力”就比平時更強。而月亮的“強引力”不僅會引發潮汐,也容易導致其它事故多發,這種現象被稱為“月亮效應”。
所以七月的晦日,正是月亮的“強引力”最強的日子之一,因此不出門,當然也不結婚嫁娶等。因為“晦日”字本身就有晦氣和黑暗之意,人們為了討個好彩頭,也會避開這一天。
更何況今年的七月三十為丁巳日,起于庚子時,以陰雨天氣為主,對于以前的人來說,出門也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