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9月4日電(張芷菡、馬靜)9月2日,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下簡稱服貿會)在北京開幕。這是全球服務貿易領域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國際展會,也是中國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
值得關注的是,本屆服貿會甫一開幕,就傳來不少重磅消息。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服貿會峰會致辭中提到,我們將提高開放水平,在全國推進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探索建設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我們將擴大合作空間,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服務業發展的支持,同世界共享中國技術發展成果;我們將加強服務領域規則建設,支持北京等地開展國際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規則對接先行先試,打造數字貿易示范區;我們將繼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在全國推進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支持北京等地打造數字貿易示范區,這兩項重磅決策意味著什么?未來有哪些發展重點值得關注?中新經緯客戶端采訪了多位專家答疑解惑。
負面清單促進服務貿易更大開放
談及在全國推進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的意義,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采訪時表示,當務之急是很多自貿協定需要包括加入服務貿易的內容,比如中澳自貿協定,在服務領域,澳方承諾自協定生效時對中方以負面清單方式開放服務部門,中方則以正面清單方式向澳方開放服務部門;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有7個成員采用負面清單方式承諾,中國等其余8個成員采用正面清單承諾,并將于協定生效后6年內轉化為負面清單。這些要求我們抓緊制定全國版負面清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也談到,在全國推進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是適應全球服務貿易發展趨勢、適應數字服務貿易等新型貿易方式的要求,有利于更多地創新服務貿易形式、加快跨境服務貿易的開放。
王微同時還指出,服務貿易是當前全球加快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與趨勢。服務貿易依托數字經濟發展,它的可貿易性比大大增強。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等四種服務貿易形式中,過去我們發展較多的是商業存在的形式,比如外商投資企業。現在,跨境交付、自然人流動等形式發展更快,特別是通過互聯網數字經濟,成為跨境服務貿易發展成最快最新的領域。
“這凸顯了我們進一步擴大開放,特別是擴大服務貿易領域開放的決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常務副主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董昀解釋,相對制造業而言,中國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節奏慢一些,并且服務業發展水平以及服務貿易所占比重還比較低,這是短板,也是潛力,當前實現要素商品充分自由流動的緊迫性越來越強,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有利于推進新型全球化。
董昀認為,我們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在外資準入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準入之后的環節還存在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不光要進來,還要考慮怎么落地,進一步推進負面清單制定能夠使很多措施更具針對性。通過引進外資等方式來補足短板,助推中國服務業的發展。”
他還強調到,從國際視野看,個別經濟體之間簽訂了自貿協定,其中在數字貿易規則上有相對較高的開放程度。中國也要通過開放來加速要素流通,以此借助國際國內雙循環來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競爭力。
與此相關的是,《海南自由貿易港跨境服務貿易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于8月26日起施行,這是中國跨境服務貿易領域首張負面清單。
白明認為,海南版負面清單共有70條,為全國版負面清單奠定了基礎。海南自由貿易港先行先試,從全國來看,可以參照海南經驗,同時對照其他國家的負面清單,開始著手制定全國版的負面清單。
面對哪些行業可能更受益于全國版負面清單的問題,董昀表示,制定負面清單是一個普惠性質的開放,并不具體傾向哪一個行業類型。但相對來說,在法律法規允許的前提下,醫療、教育等一些過去開放力度沒有那么大的行業,潛力大,其收獲的紅利或更大。另外,像金融、電信、文化、教育等領域開放時,過去往往需要考慮眾多因素,但未來在守住底線的情況下,新的政策可能會推動制度變革。
數字貿易示范區是探路先鋒
2020年服貿會上,北京收獲“兩區”建設資質:支持北京打造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設立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征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2021年服貿會,北京又迎來一個新身份:支持北京等地開展國際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規則對接先行先試,打造數字貿易示范區。
實際上,“數字”一詞正是本屆服貿會的關鍵詞之一。
白明在采訪中提到,本屆服貿會最大的亮點就是突出了數字經濟、數字貿易的元素,增加擴大了首鋼的展區。
據了解,本屆服貿會以“數字開啟未來、服務促進發展”為主題,首次設立了數字服務專區展,突出展示數字服務領域發展最新前沿、最新成果和最新應用場景,還將舉辦“數字貿易發展趨勢和前沿高峰論壇”“2021數字貿易發展論壇”等十余場相關論壇會議。
“數字貿易”一詞的高頻露出充分表明了其在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地位。
商務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中國數字貿易增長47.4%,占服務貿易的比重從30.6%增長至44.5%。疫情發生以來,隨著遠程醫療、共享平臺、協同辦公等服務廣泛應用,服務貿易數字化進程進一步加快。2020年中國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貿易額為2947.6億美元,同比增長8.4%,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排名第七位。
王微認為,當前數字貿易是全球最新一輪革命的核心和主導,特別是數字經濟中,云計算、互聯網、區塊鏈等在全球的應用加快,催生了新的發展要素。支持北京等地打造數字貿易示范區,會對全國數字貿易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同時也能更好地參與到全球的數字經濟領域競爭中,爭取走在世界的前沿。
董昀持有相似觀點,他提到,疫情之后,傳統的服務貿易相對低迷,但數字經濟、數字金融表現出很強的韌性,其重要性格外凸顯出來。全球在數字領域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起來。雖然目前中國在移動支付等數字經濟方面較為領先,但走出去還面臨不同經濟體的不同規則的限制。發展數字經濟,離不開貿易的流通互換,因此數字貿易規則的對接和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在北京等具有較好科技基礎的城市建立數字貿易示范區帶動整個服務貿易領域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可以起到一個探路先鋒的作用。”
談及發展機遇,白明表示,隨著數字經濟發展,從產業數字化的角度看,哪個行業產業數字化的水平高,就可以更好地利用服貿會帶來的機遇。從數字產業化角度看,更多的是看對應用場景的開發能力,有些企業承擔服務外包的業務,其承接能力要看企業如何將數字“商品化”,將數字變為貿易的機會,也就是看企業將數字轉為商務機會的能力。(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