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醬
作家余華曾經通過10個詞匯檢視中國的不同面向,如今,我們通過25個關鍵詞,來回顧中國這25年的歷程。
2021年7月6日,上海浦東美術館,觀眾在參觀藝術家蔡國強裝置作品《與未知的相遇》。/IC
飄一代
“漂泊者還在地上跋涉,飄一代已在空中飛翔。”在社會關系、地緣關系被打破,一代年輕人(如導演賈樟柯、歌手胡嗎個等)開始流動的時候,2000年,《新周刊》率先為這些所謂“北漂”“廣漂”命名,并用輕盈的“飄”取代有漂泊意味的“漂”——后者指向行為,前者則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心態。
點外賣
2000年,網上訂餐被媒體稱為“都市白領新玩法”,在中華美食網這樣的站點,當年已實現全國34個地區12萬家餐廳的搜索功能。但要等到以餓了么、美團外賣為代表的外賣平臺出現后,也就是2010年以后,外賣才日漸普及。如今,超過700萬名外賣員拯救了至少3億人的胃,而且,萬物皆可外賣。
2000年,網上訂餐被媒體稱為“都市白領新玩法”。/圖·unsplash
入世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WTO前身為GATT(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早在1986年中國就提出了“復關”申請,GATT轉為WTO后,“復關”更名為“入世”。為了“入世”,中國談了十幾年,正如朱镕基所說,“黑頭發都談成了白頭發”。“入世”為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知道分子
“知道分子”出自王朔的原創,《新周刊》于2002年推出“向知道分子致敬”專題,借用它來指稱那些走出書齋、在媒體乃至日后的互聯網上向公眾發聲的新型知識分子,并在年度新銳榜中增設“年度知道分子”評選——提出“潛規則”概念的學者吳思、心理學家李子勛等都曾當選。李子勛當選的理由是:還有比知道人心更大的“知道”嗎?
網上購物
很多人是在1999年那場“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中第一次聽說“網購”的,鑒于被測試者糟糕的體驗,人們認為這事兒不靠譜。2003年,淘寶創辦。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網購成了日常,截至2020年12月,中國手機網購用戶規模達7.82億人。
網購成了日常,截至2020年12月,中國手機網購用戶規模達7.82億人。/圖·unsplash
山寨
“山寨”,原指2003年起在中國大陸設計生產的仿制名牌或雜牌手機,后被泛化,并用來指稱一種以模仿為核心的文化。模仿不是問題,山寨真正的問題在于拙劣的模仿:用讓·鮑德里亞的擬像理論來看,一旦復制的是支離破碎、似是而非、啼笑皆非的擬像,山寨感——壞品位、效果糟糕——就油然而生。
生活家
2005年,《新周刊》提出“生活家”概念,并如此定義:“懂得把生活作為一個終身職業來對待的人,經營著獨具其個人風格的生活方式。”和“飄一代”一樣,“生活家”是《新周刊》最著名的原創概念之一,在日后的地產、家居、生活方式領域乃至娛樂行業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有綜藝節目、電視劇就直接以之命名。
廣場舞
一般認為,2005年開始的創文創衛活動以及為迎接奧運展開的全民健身活動,為廣場舞的盛行提供了土壤。中國大媽沉迷廣場舞,反映的是人口老齡化議題:在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億人的當下,如何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對社交的需求、對公共空間的需求),讓他們老有所樂,找到生活的意義?
超女
近15萬的報名人數、高達4億人的同時段觀眾數量、號稱“全民”的短信投票,“超女”評選在2005年夏天掀起的這場全民狂熱,使得這一年成為中國娛樂業的標志性年份:年輕人走上舞臺,在透明而開放的社會中尋找屬于自己的機會——“就算這舞臺多空曠,總有一天能看到揮舞的熒光棒”。
“就算這舞臺多空曠,總有一天能看到揮舞的熒光棒”。/圖·unsplash
高鐵
高鐵,展示的是大國速度,并因此成為“新四大發明”之一。2008年11月27日,鐵道部宣布,中國高速鐵路規劃升級,未來中國將建設1.6萬公里高速鐵路——相當于世界其他國家高鐵里程的總和。而在6年后的2014年年底,中國已實現了這一目標。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達3.79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北京奧運會
“開放的中國迎奧運”,中國2001年申奧成功,并在2008年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向世界展示了大國崛起的力量:中國體育代表團第一次登上金牌榜榜首,而令人驚艷的開幕式,直至2020東京奧運會仍被人提起,直呼“yyds”(永遠的神)。2010年舉辦的上海世博會則進一步展現了中國在融入世界的進程中不斷積累的自信與從容。
北京奧運會吉祥物。
快遞
順豐速運于1993年創立,之后,“四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匯通、韻達)陸續創立。2009年10月1日,《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和新修改的《郵政法》同步實施,建立了快遞市場準入制度,中國快遞行業由此迎來了爆發期。快遞服務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甚至有人笑稱,中國已成為“遞國”。
移動支付
在移動支付領域,中國遙遙領先——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有74%的用戶每天使用移動支付。因此,移動支付和高鐵同時入選“新四大發明”。2011年,央行公布首批“支付許可證”,支付寶、理財通、銀聯商務等27家公司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之后,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移動支付的時代開啟。
中國夢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闡釋了“中國夢”的概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他強調,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
一帶一路
“一帶”即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是中國于2013年倡議并主導的跨國經濟帶,是凝聚“人類命運共同體”共識、實現“中國夢”與“世界夢”深度融合的具體實施方案。2016年年底,第71屆聯合國大會首次將“一帶一路”倡議寫入決議,獲得193個會員國一致贊同。
2021年上半年,中國21個自貿試驗區吸引全國近17%的外資。/微博@中國一帶一路網
IP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直譯為“知識產權”。IP影視劇在2014年集中爆發,之后IP概念炙手可熱,甚至有人想把“新華字典”這個IP改編成影視劇,理由是受眾人群巨大。唯IP論的后果,正如編劇宋方金所說,“毀掉了一批編劇,毀掉了一代演員,趕走了大量觀眾”。事實證明,大IP加流量演員的模式已經失靈。
2016年古裝IP劇《花千骨》大熱。/微博@《花千骨》
人設
即人物設定,是一種標簽化人格,或曰表演型人格。基于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所稱的“印象管理”,每個人都會在人前扮演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角色,普通人不過是在社交媒體上扮演歲月靜好,而對明星而言,精準的人設帶來的是巨大的利益。不過,人設會崩,人設崩塌的明星,包括且不限于吳秀波、翟天臨、吳亦凡。
美好生活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數年之后,“美好生活”被寫進了十九大報告,而報告中對中國未來愿景的描述,除了我們熟悉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還首次加上了“美麗”。盡管每一個人對“美好生活”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
錦鯉
少壯不努力,老大轉錦鯉。2018年被稱為“拜錦鯉元年”,這幾個人發揮了重要作用——“火箭少女”楊超越、“社會你魏姐”魏瓔珞、“中國錦鯉”信小呆。“轉發這個楊超越,考試不掛科!”其實和多年前的“信春哥,不掛科”并沒有本質的不同,轉發錦鯉這個動作背后,承載著這個時代的焦慮,也寄托著人們在生活與人際交往重壓下突圍的求生欲。
少壯不努力,老大轉錦鯉。
國潮
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發布的《國潮研究報告》指出,以“國潮元年”2018年為界,之前的國潮更多指“中國+潮牌”,即由中國本土設計師創立的潮流品牌,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小眾文化代表;而今的國潮,泛指廣義上的某種消費概念,既是傳統文化的潮流化(比如漢服),也包括國貨品牌的潮流化。
5G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2019年被視為5G商用元年,業界對5G預期甚高,消費者則吐槽迄今為止似乎仍未感受到5G帶來的改變。對此,業界資深人士如王建宙表示,5G行業應用已初顯價值,但消費側的應用還沒有爆發;5G消費級應用不應困在視頻、位置等服務的框架中,而是賦予更多想象力,激發5G的技術潛力。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圖· unsplash
垃圾分類
在2019年,堪稱年度語錄之一的“你是什么垃圾?”不是一句擠對人的話,而是敦促你完成垃圾分類的勸告。有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垃圾分類知曉度高達90%,但能夠參與并比較準確完成分類的人群只有20%。隨著垃圾分類制度的全面實施,這兩個數字都將大大提升,尤其是后者,與其心動,不如行動。
新冠肺炎疫情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2020年的世界按下了暫停鍵。正如社會觀察家肖鋒所寫:“疫情見證了人類的堅忍與脆弱、團結與分裂、擔當與推諉,也見證了人類的無知與無助。人類諸多沉疴并非疫苗能拯救。”疫情將世界劃分為“前疫情”和“后疫情”時代,我們要做好和新冠病毒共存的準備。
2020年,新冠疫情肺炎席卷全球,我們進入疫情時代。/圖·unsplash
內卷
2020年,沒有哪個詞像“內卷”那樣出圈。網民調侃萬物皆可“卷”,甚至“內卷”這個詞本身也變“卷”了——你怎么連“內卷”都沒聽過?你是古代人嗎?!內卷成為熱詞,反映的是一種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破局的無奈、無助的集體情緒,或許,破局就從不要加入內卷這個游戲開始。
小鎮做題家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來自小地方的青年到大城市打拼時,自嘲為“小鎮青年”。二十多年后,同樣在面對大城市時極度不適、同樣是自嘲,但這個人群變成了“985廢物”“小鎮做題家”。一代又一代青年來到大城市,希望反抗自己的命運,逃離平凡的生活。他們的自嘲背后,是渴求通過奮斗實現夢想的公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