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跟大家聊過很多次,大部分城市、地區未來幾年要走的路,參考浙江就行了。
理由很簡單:浙江就是其他地區的“模板”。
9月4日浙江日報報道,省住建廳發了一份住建領域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建設行動方案,其中提到了幾個2025年要實現的目標。
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5%,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達到100%,縣級以上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更加普惠均等可及。
2,打造100個以上城鎮未來社區、100個以上鄉村新社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000個以上。
3,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到98%,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到35%。
用一句話來概括:要讓所有地市、縣城、農村都能住得好,住得舒服,住得安心。
這些目標,是共同富裕行動的一部分。
在住建領域之外,其他領域截止2025年的實施方案,規定的目標都極其細致。
比如,到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7.5萬元,勞動報酬占 GDP比重超過50%。居民人均收入與人均GDP之比到 53.5%。
比如,地區人均GDP最高最低倍差縮小到2.1以內,設區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縮小到1.55以內。
比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 75%,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1.9 以內。山區26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省平均之比提高到74.5%。
也就是說:未來4年,要縮小城鄉、地區、收入三大差距。
目標定下了,怎么去做?
這就要從三大差距的癥結說起,人們對未來感到焦慮,不敢生育、收入分化、城鄉分化的表現,要分四大塊:住房、教育、醫療、養老。
拿教育來說,根據教育部的調查,義務教育學校特別是小學“三點半”放學現象,帶來了家長因未到下班時間接孩子難問題,大部分人只能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訓機構,增加了過重校外負擔,造成了“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現象。
住房更是民生支出的大頭,持續攀升的負債,讓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開支大幅走高,與此同時,高居不下的育兒成本、教育成本,又會進一步擠壓居民手中的儲蓄,從而使年輕人對生孩子這件事產生抗拒心理。
還有養老和醫療,有句話說得好:擁有健康,不一定擁有幸福;失去健康,必然失去幸福。
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比例均在 42%以上,遠遠超過其他因素。
以上四大負擔,最終都會表現為收入分化,負債增加。
有錢人可以利用房產、現金等各種杠桿保護自己的財富,加大力度教育自己的子女,貨幣持續往城市、都市圈流入。
反過來看,低收入者、農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會因為住房、教育、醫療、養老負擔,加劇與前者的差距。
國盛證券指出:我國居民過去幾年的負債增速(18.5%)>資產增速(12.2%)>收入增速(8%),且在加杠桿的過程中沉淀了財富。
同時,頭部效應比較明顯,前20%的居民,占據了64.5%的家庭凈資產、72.5%的金融資產。
現在,不止是浙江,全國層面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了。
我們來看看有哪些舉措。
一,在住房領域:7月下旬高層重申“房住不炒”講話,隨后住建部八部門聯合整治房地產市場秩序。
多個城市加碼限購、限貸政策,10大城市開始執行二手房參考價,打掉高價學區房炒作土壤,城市更新告別大拆大建,住建部規定每年房租漲幅不得超過5%。
二,在教育領域:高層關于教育雙減、校外培訓的文件落地。
隨后發通知,擬對各省“雙減”工作落實進度,每半月通報一次,多校劃片、公民同搖、名額到校、優質教師強制流動等措施開始全國推行。
三,在醫療領域:為了解決看病貴的問題,今年以來,藥品集采加速向縱深化發展,集采品類也不斷擴圍,從化學仿制藥開始,到高值醫用耗材(冠脈支架、人工關節),以及即將被納入的生物類似藥、中成藥及中藥配方顆粒等。
目前,化藥已經完成了五批國家集采,第六批已經啟動。從五批集采來看,共涉及到218個品種,這218個品種按照集采前的價格計算,占到了公立醫療機構化學藥采購金額的30%。
四,在養老領域:我國退休人員養老金已經實現“17連漲”,“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此外,214個養老及托育項目獲中央預算70億資金的支持,權威部門頻頻發聲將提速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再簡潔一些:
降低教育負擔,促進教育公平。
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政策統一,降低居民醫療成本。
穩預期、穩房價、穩地價,提高保障性住房供給 。
發展普惠養老和互助養老。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未來4年,要想方設法降低民生成本。
在增量發展中,側重財富分配的平衡。
在“效率優先”的前提下,提升“兼顧公平”的力度。
銘記2021年吧,我們劃定了時間表,我們有了新的目標,為了公平,我們邁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