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師傅,你們那最近都在干啥活?”“我這還是萬年不變的骨架唄。”話都還沒說完,馬志朋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這個小伙子是航空工業鄭飛機加一廠四米龍門銑加工中心的一名操作工,用他的話說,自打他2015年入廠以來,就獨得“恩寵”,常年在四米龍門加工中心加工各類掛架上的骨架零件。
“好了,別貧嘴,今天還真有事找你們。聽牛雪平師傅說,給你們配的那個機床測頭已經有在使用的了,具體進展怎么樣?”
年輕朋友之間的交流總是這樣,相互“揶揄”、彼此調侃,可一旦談起工作來,就瞬間正經起來,措辭嚴謹、實話實說。
馬志朋檢查完工序后,從操作臺上下來,說道:“我們中心常年加工骨架,這你也知道,程序、工藝、刀具等因素都日趨完善。如何百尺竿頭,更好、更有效地提高加工效率,一直都是我們團隊思考的事情。我剛來的時候操作不熟練,往往裝夾一個零件要耗時三四個小時,這一點都不夸張,新來的員工都這效率。熟練以后,能把時間控制到一個小時以內。裝夾時間縮短了,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找正了。因為零件有不同的型面、島嶼、凹槽等特征,所以找正時,需要手動采點,往往單一零件的變量數就多達60余個,這無疑大大阻礙了加工速度。不過多虧牛雪平和田利明師傅,這個問題最近也得到了解決。”
說到這兒,馬志朋不由得露出驕傲的神色。“怪難為情的,這件事兒都讓我產生了自己是個天才的錯覺,哈哈哈!”
“行了行了,天才你就別繞彎子,這事兒咋跟牛師傅扯上關系的,快給我說說。”我心懷小興奮地一邊翻開記事本一邊催促著。
“生產效率陷入瓶頸怎么辦?有困難找大牛啊!”馬志朋說,后來這件事依托“牛雪平創新工作室”立項了。緊接著,在牛雪平和技安辦田利明兩位師傅的推動下,購買機床工件測頭的事兒提上日程。兩臺設備剛剛安裝適配完成,廠家也派人進行培訓。
硬件問題解決了,但軟件問題依然存在。測頭廠家以往安裝的環境都是只有立式三軸的工作模塊,但車間里骨架加工有過半的加工內容是依靠臥軸來完成的。也就是說如果廠家不提供臥式測量模塊的話,這個測頭就用不了,單獨開發又額外產生了。別無他法,四米團隊和工藝人員只能連夜攻堅,一遍遍閱讀說明書,在網上查閱資料,再結合以往經驗,不斷演算推理,把每個數據指令寫入單獨的子程序,再鑲嵌進主程序里。不斷試錯、不斷改進,兩天之后問題解決。
“我們自己解決了立臥切換的問題,為公司省下不少費用,而且采用新式機床測頭自動找正采點代替原來落后的手工找正,節省找正時間的同時加工精度和效率都有很大提升。”馬志朋驕傲地說,。“自動找正也節省了部分人力,以前手動找正采點,通常得弓著背、彎著腰持續幾十分鐘,那叫一個難受。我們以前都管找正叫‘上大蝦’,現在終于護住我的老腰了,咱們鄭飛人就是這么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