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全球貿易春天來了?
中新社北京4月20日電 (記者 李曉喻)全球貿易正現加速改善信號,但現在似乎還不到能松口氣的時候。
據日本官方最新統計,3月該國出口同比增長16.1%,這是三年多來日本出口首現兩位數增長;進口增長5.7%,也高于市場預期。
福建省廈門市東渡港。(資料圖片)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在中國,一季度進出口總值同比大增29.2%,遠超市場預期,與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一季度相比增速也高達20.5%。此外,受春節因素影響,2016年-2020年一季度中國進出口環比通常均呈兩位數下降,但今年一季度環比降幅為近年來最小。
韓國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長12.5%,創下歷年同季度新高。其中,乘用車、船舶、無線通信設備、精密儀器、藥品等均有20%以上的增幅。截至3月,韓國出口已經連增5個月。
世貿組織(WTO)最新一期報告也預計,今年全球貿易將持續恢復。從需求看,由于美國財政刺激政策持續加碼,2021年北美貨物貿易需求有望大幅上升,帶動其他地區貿易和經濟增長;從供給看,亞洲地區的出口量預計將增長8.4%,增速高于歐美。
全球貿易勢頭轉好主要得益于疫苗接種進度加快,主要經濟體持續復蘇。3月,美國ISM制造業指數升至64.7,為1983年12月以來最高水平;服務業指數升至63.7,亦創歷史新高。歐盟、日本經濟也在改善。中國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速高達18.3%,其中消費大增33.9%。
WTO認為,如果疫苗生產、分發順利推進,樂觀預計今年可以推動全球經濟在預測的基礎上再增加1%,推動全球貿易額外增加2.5%。到今年四季度,全球貿易將恢復到疫情前正常增長的水平。
但也有分析人士提醒說,考慮到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仍有變數,現在對貿易增長太過樂觀還為時過早。
最近一段時間,疫情又出現反復。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剛剛過去的一周全球單周新增病例比此前一周增加了12%,其中印度和巴西病例再度激增;新增死亡病例也比此前有所增加。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稱,當前疫情仍在蔓延,疫苗在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大規模推廣的節奏和效果差別明顯。而只有所有國家和地區疫情都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經濟增長才能有實質性改善。
他表示,從歷史經驗看,大規模危機對實體經濟及金融機構的負面影響會在危機結束后的兩三年內逐漸暴露,新興經濟體尤其需要防范潛在風險。因此,今年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仍有較強不確定性,可能從目前預期的V型轉變為U型或“耐克”型。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Reinhart也稱,經濟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需要時間。對許多國家和地區來說,疫情造成的后果“不會扭轉”。
在摩根大通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斌看來,今年全球經濟有望持續復蘇,但復蘇背后是非常嚴重的分化。這種分化在發達經濟體內部和發展中國家之間都相當明顯。從長遠來看,這并不利于貿易健康發展。
除經濟復蘇前景不明外,不時飛出的“黑天鵝”也給貿易持續恢復帶來干擾。例如,不久前世界海運動脈之一的蘇伊士運河突發堵船事件,導致幾百艘貨船無法通行,本來已經“一箱難求”的集裝箱價格越發高漲。
如中國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所言,疫情走勢不確定,貿易問題政治化干擾國際貿易秩序,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性增加,國際物流運力緊張、運費高企,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等都是未來外貿面臨的不穩定因素,“不能盲目樂觀”。(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