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許多地產股出現罕見爆漲。
金地集團從8塊拉漲到11塊;
保利地產從9塊拉漲到12塊;
新城控股從30塊拉漲到37塊;
... ...
你沒看錯,市場愈加悲觀的當下,地產股居然開始絕地反彈了。
01
先看一組數據。
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創歷史同期新高,達約9.3萬億元,同比增長38.9%。
從銷售數據看,一片大好,今年大概率破18萬億。然而,從6月房企銷售就現乏力之癥。
在剛過去的6月份,碧桂園、恒大、萬科銷售額同比分別下滑11%、6%、11%,保利更是同比減少27%,在Top10房企中跌幅最大。
這是過往沒有的現象。6月可是房企業績報表上畝產萬斤的豐收季節,半年報就是靠這個月來沖高業績了。
進入7月,房企銷售形勢依然沒有向好,Top5里萬科降了23%,融創降37%,恒大降了39%。
另外,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8月1日,滬深有52家房企發布2021年中期業績預告,逾四成房企凈利潤錄得虧損。
對比去年同期而言,凈利潤同比下跌的房企超過三成。
在信貸收緊、調控加碼、疫情等壓力下,房企接下來的銷售已經很難言樂觀,接下來,我們極有可能迎來有史以來打折最猛的金九銀十。
02
政策,是房地產行業最大的不確定性。
今年前7個月,房地產行業出臺的調控新政多達300多次,包括限購限貸,限拿地金額,學區房改革,二手房停貸,出臺指導價,整治房地產秩序等等。
在監管新規不斷出臺的背景下,房地產發展已不支持高增長。
而從房企自身來說,過往房企賺錢大部分并不是因為自身有能力。
換句話說就是,過去幾十年房地產行業的繁榮,主要是一級市場土地升值帶來的,與蓋房子、賣房子的房企關聯很小——
房產升值因為土地升值,而不是房地產公司做出了什么行業革新,創造了更多的利潤。
從投資者的角度,房地產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從當下看,不管是哪個方面,前景都不明朗。
金融方面,三道紅線一出,房企都變成了“孫悟空”,帶著緊箍咒前行;
土地方面,地價居高不下,又鎖死了房價,再加上首輪集中土地的“饑餓營銷”,房企盡管搶到地,利潤也很低了,甚至有的是虧錢做開發運營;
人口方面,從國家出臺三胎政策后,又馬不停蹄對教育、對學區房改革,就知道鼓勵生育有多迫切了。
在一個行業未來增長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市場上賺錢多、增長快、估值低,又有政策扶持的的公司很多,投資者為什么要緊抱著一個被打壓的行業不放呢?
這也是近幾年地產股,即便是行業里的龍頭公司股票也被打趴在地的原因。
既然如此,當下許多地產股紛紛在拉升,背后的邏輯又當作何理解呢?
03
最近有個消息在地產圈流傳——土地規則要改了。
8月10日,自然資源部對部分集中供地試點城市的供地部門作出新的部署,明確要求商品住宅用地出讓公告需體現四個方面:
1、土地競買方必須要有房地產開發資質;
禁止了房企動用“馬甲公司”搶地。
2、嚴查競買方資金來源,競買方必須有自有資金;
明確股東不得違規對房企提供借款、轉貸、擔保或其他相關融資便利,并建立購地資金來源審查制度,相當于把三道紅線管控延伸到土地市場,不允許房企亂上杠桿。
3、溢價率不得超過15%;
這是在警告地方政府,以后土地溢價上限是15%,不得通過調高底價、競配建等方式抬升實際房價。
4、達到地價或地價上限時不得通過競人才公寓自持(變相提高拍賣價格)等確拍,可從綠色建筑、裝配式、智慧化等方式擇優確認競拍方。
這些限地價措施出來,核心就是要從源頭上鎖死房價上漲,中央對樓市調控的思路越來越清晰了。
對房企而言,這則消息重大利好點在于明確規定了土拍溢價上限。
規定了溢價上限,其實就是保住了房企的利潤。
房企有確定的利潤了,就是有穩定的盈利預期了,當然是利好。
但,這依然不是地產股上漲的關鍵因素。
04
其實,地產股上漲真正的邏輯在于房地產行業未來發展的邏輯已經清晰了。
提了這么多年的房地產長效機制,其實基本上已經構建完成了。
而房企,在經過這三十年的行業內卷和十幾年的政策調控后,已經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什么呢?
1.土地獲取
從無序的競價邏輯變成基礎的品質邏輯。
在新的土拍規則下,沒有錢沒有品質就沒有參與的資格,土拍的門檻就可以直接淘汰掉絕大多數的房企。
以前房企可以有錢任性,可以不計利潤的拿地豪賭明天,現在房企有錢也沒法任性,因為土拍溢價限制了。
2.規劃建設
從成本為先的市場邏輯變成品質可控的管控邏輯。
以前拿到地的房企,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用工用材都只有一個原則:成本控制到最低,以至于這些年的商品房的建筑質量越來越差。
而在新的規則下,在土拍階段就要拿出品質方案,否則就沒法競拍,房企想繼續參與就只有老老實實的按品質方案來建設,沒有空子可鉆了。
3.融資工具
從野蠻生長的杠桿邏輯變成透明可控的表內邏輯。
房企的一張資產負債表里,組合了幾十種的融資工具,表內表外更是暗藏了不知多少倍的融資杠桿。
于企業而言,是其高增長的秘密,而對行業而言,則是可以預知的房地產灰犀牛。
如今,政府已經正大力整治這頭灰犀牛,而大多數房企都正被融資杠桿反噬。
房企“三道紅線”;銀行房貸“兩道紅線”;買地金額40%... ...密集出臺的政策都直指房企的融資杠桿問題。
未來的融資規則,就是簡單透明,資金來源透明,杠桿一目了然。多大的房企規模該擁有多少的融資規模,多少倍的資金杠桿,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4.營銷推廣
從單盤概念策劃的營銷邏輯變成了以品牌塑造為核心的推廣邏輯。
在當下的房地產行業,能夠產生品牌溢價的房企幾乎是屈指可數,對于購房者而言,大多數房企的品牌價值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可以這么說,項目上概念營銷的那套東西,購房者早就不信了。房企的營銷被貝殼這類中介渠道商綁架就是個明證。
未來的營銷一定是品牌營銷的邏輯,要從單盤的項目營銷思維轉為成房企品牌的全盤思維,而項目層面的營銷未來一定是可有可無的,甚至于直接交給物業公司就夠了。
05
土地限價了、房價規定了、品質要求了、融資管住了,剩下的是什么?
不就是代建嗎!
以后,所有存活下來的房企,本質上都將轉型為沒有土地話語權、缺乏房價定價權、產品被監管、融資受管控的代建公司。
而以“代建”形式存活下來的房企大都有這幾個特點:
1.規模體量大
想都不用想,活下來的都是大房企。
今年商品房銷售額突破18萬億基本沒啥問題,接下來天花板上升到19萬億、20萬億,乃至更多都不是大問題,而房地產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也板上釘釘。
那么,剩下的問題就是房企的規模會有多大。
炸天團看來,頭部存活的寡頭房企年銷售規模破萬億,市占率超過10%是件比較輕松地事情,目前看碧桂園和萬科比較有確定性,融創的確定性相對也要低些。
當然還有保利、招商、中海、華潤等央企銷售規模大概率維持在5000億上下,處于同一梯隊。
2.融資成本低
以上提到的房企,之所以能夠勝出,最大的優勢還是在于融資成本的優勢。
未來,房企間的比拼,其實就是融資成本間的比拼,其他營銷成本、管理成本、資源優勢、模式創新等帶來的差異都很小。
換句話說,無論民企、國企央企,存活下來的一定是融資成本低的房企。按照這個標準,金地、龍湖、綠城有機會沖擊到與招(商)保(利)中(海)華(潤)同一梯隊。
差不多這就是未來房企TOP10的基本格局,變數比較大的可能是金茂與融創,誰替代誰的問題。
寫到這時,你再看開篇提到股價被拉升的房企,是不是都在這個名單里。
3.利潤穩定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
這句話用在房地產行業也適用,有幸活在后天的房企會很美好,這種美好最大的體現就是利潤規模。
在代建模式下,存活的房企利潤率一定不會高,可能只有5%左右的利潤率,但那時的房地產市場確定性非常高,利潤的確定性也非常高。
存活的房企因為銷售規模的優勢,利潤規模同樣很可觀。
從預期的不確定性到規模與利潤可觀且確定性高,或許,這才是最近頭部地產股股價輪番上漲的真正邏輯。
還沒關注的,抓緊上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