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校外培訓機構開設的補習班,還是由公辦教育和行政力量主導的托管班,都很難說是學生在假期中最好的去處。
假期剛過,本應迎來“旺季”的校外培訓機構,卻在2021年遭遇了一盆撲面而來的“冷水”。盡管各地具體政策松緊有別,但對校外培訓機構加強控制、收緊授權,已然成為各地各級有關部門的監管共識。在管控趨勢的影響下,許多習慣了在假期把子女“托付”給補習班的家長,不得不另想辦法,給孩子尋找更合適的去處。而這也對社會提出了一個問題:哪里才是孩子們在假期中最好的歸宿?
在理想狀態下,我們當然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家人的悉心陪伴下,度過一個充實而豐盈的假期。但是,現實卻告訴我們,并非每個家庭都具備相應的條件。在此之前,之所以有那么多家長把校外培訓當成自己在假期的“救命稻草”,既有“教育焦慮”在其中作祟,也有家長工作繁忙、又沒有其他親屬能幫忙照顧好孩子這類現實的無奈。在這種情況下,限制校外培訓,固然有助于消解過度滋長的“教育焦慮”,但與此同時,不論是有關部門、學校、社會還是家長本身,都需要認真思考:在不合理的“校外培訓熱”被糾正后,如何才能建立一套更合理的“假期方案”,照顧好孩子的成長需求與家長的現實需要。也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讓更多孩子過上一個有意義的假期。
在這件事上,最容易被想到的,自然是原本就對未成年人承擔主要教育責任的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學校和教委是校外培訓整頓的直接受益者,因此理應在能力允許的范圍內擔起責任,補足校外培訓整頓造成的暫時性“空窗”,為那些一時適應不了形勢的家庭排憂解難。假期來臨前,多地先后傳出將在學校安排假期托管服務,供學生與家長自主選擇的消息。有關部門和學校伸出的援手,給不少一時手足無措的家長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以北京為例,當地的校園托管服務,主要包括提供學習場所,開放圖書館、閱覽室,有組織地開展體育活動等。對有需求的家庭而言,這類政策無疑提供了一條明確的出路,不僅比校外培訓機構更加令人放心,在價格上也不會讓家長有“被坑”的感覺。不過,校園托管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一方面,大規模開展校園托管,必然給教師帶來額外壓力,有關部門還需在保障教師休假權、尊重教師意愿的基礎上合理開展相關工作,避免造成家校矛盾。另一方面,把孩子送到學校托管,其實只是一種兜底方案,離學生和家長在假期中的“最優解”仍有一定的距離。
其實,從初衷上看,假期本來就是一個讓學生離開校園、豐富生活體驗的時段。不論是校外培訓機構開設的補習班,還是由公辦教育和行政力量主導的托管班,都很難說是學生在假期中最好的去處。在這件事上,過去把太多精力投向校外補習,以致嚴重加劇了中小學生“內卷”的教育產業資本,還應把這次整頓當成一個調整方向的契機,探索更多假期體驗的可能性,致力于給未成年人營造更加豐富的假期生活。
具體而言,各式各樣的興趣活動、職業體驗、親子夏令營等,都可以在為家長分憂的同時,讓孩子度過一段快樂而有意義的假期生活。家長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之外,不妨把視野放寬,讓孩子們能夠多體驗幾種不同的生活,以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與拓展。也只有把握好學生與家長雙方的需求平衡,才能讓假期本來的意義驅散“教育焦慮”,將“沒有校外培訓的假期”引向良性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