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地球誕生至今
生物延綿不絕
然而在歷史上
地球卻發(fā)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
每一次都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更新?lián)Q代
第一次 奧陶紀大滅絕
距今4.4億年前
地球上發(fā)生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這個時候的地球以海洋生物為主
無脊椎動物可謂是地球上的“第一代霸主”
關于這一次的滅絕有人說是伽馬射線暴
也有人說是全球變冷的氣溫
因為地球的溫度其實并不是穩(wěn)定的
而是有一個周期存在
大冰期和間冰期循環(huán)存在
奧陶紀正好處在大冰期
驟降的氣溫使得地球上的生物滅絕了85%
幸存下來的生物得以繼續(xù)生存
第二次 泥盆紀大滅絕
距今3.65億年前
地球進入了泥盆紀晚期
與奧陶紀相似的是魚類依然稱霸著地球
然而生物演化得更為復雜
具有多樣性
兩棲動物和脊椎動物開始出現(xiàn)
植物也開始演化至陸地
與第一次生物大滅絕相比
在泥盆紀時代生物滅絕了將近65%
但是在這其中海洋生物占比最高
原因是因為當時有一個300億立方千米的被稱為“超級地幔柱”的巖漿
脫離了地核
導致超大質(zhì)量火山爆發(fā)
大量高溫氣體融入海水
造成海水沸騰
一批生物死亡
與此同時巖漿還是海水酸化
導致環(huán)境產(chǎn)生劇烈變化
另一批生物被淘汰
第三次 二疊紀大滅絕
距今2.5億年前
地區(qū)迎來了第三次生物大滅絕
導致96%的物種消失
關于這一次的生物大滅絕
其中較為合理的解釋是大陸漂移說和自然災害說
當時的世界大陸以及海洋的分布與現(xiàn)在完全不同
但那個時期地質(zhì)活動活躍
各個板塊之間的運動加速
而板塊之間的運動會引起火山噴發(fā)以及地震
因此這也就意味著當時的火山和地震爆發(fā)得比較頻繁
對生物來說可謂是致命的打擊
板塊的運動還使得大陸架縮小
第四次 三疊紀大滅絕
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發(fā)生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
這一次有76%的物種滅絕
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
此次災難并沒有特別明顯的標志
只發(fā)現(xiàn)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
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缺氧海水
第五次 白堊紀大滅絕
距今1.45億年前白堊紀末期
這一次的生物大滅絕導致當時地球的霸主恐龍消失了身影
這也是人類最為熟知的一次生物大滅絕
其最大貢獻在于為哺乳動物以及人類的進化提供了契機
導致這次滅絕的原因主流說法是小行星撞擊說
撞擊產(chǎn)生的能量相當于核武器總量爆炸的1萬倍
導致了2.1萬立方公里的物質(zhì)進入大氣中
由于大氣中含有高密度的塵埃
太陽光無法照射到地面
地面溫度便迅速下降
失去了陽光
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
食草恐龍便相繼滅絕
肉食性恐龍在一段時間后也相繼滅絕
小型的陸生動物
像一些哺乳動物依靠殘余的食物勉強為生
一直等到古近紀陸生脊椎動物再次大繁榮
五次生物大滅絕就像是地球的大洗牌
進行更迭再生
如今人類成為了地球上的霸主
那么是否會有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波及到人類呢
完全不是沒有可能
地球的生態(tài)并不是穩(wěn)定的
而是不斷地波動狀態(tài)
又因為人類的干擾使得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地球上的物種已經(jīng)減少了一半
動物的滅絕
棲息地的減少
無時不在敲響警鐘
人類再不加以節(jié)制
那么將失去地球這一唯一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