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輕松,誰又想白頭搔更短呢?多少人光是活著已是用盡全部的氣力,網上的各種騷言騷語又何必呢?真正努力的人又有幾人能見?一句話總結就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誰沒體驗過周身的疲憊,誰沒有過沾床就倒,碰枕即入夢的時候?難道就因為,有人已經不在這邊緣,或是已經渡過了這場景,就能肆意地嘲諷著正在努力的人。這是何等的忘性。
網絡拉近了人的距離,網絡也拉遠了人的距離,胡言亂語的人多了,悲天憫人的人少了;嘲諷的人多了,鼓勵的人少了;悲觀的人多了,勵志的人少了……這就是網絡大時代下的真相嗎?
大街上人來車往,聲音嘈雜傳至每個人的耳中,一名中年男子口中含著一根煙準備點著、準備打開電瓶車的鎖,然而這些動作都停住了——他睡著了!就這樣半彎著身子,在這人車云集的地方——尚不到自己的床上。
他不是個例,也不是眾例。之前地鐵上也有一男子,走著走著就睡著了,還磕到了頭。地鐵那名男子,是因為兼職多份工作,精力實在是不振,所以累得睡著了。這名準備點煙的男性,不知他是什么原因,但無疑問的是太累了。是啊,太累了。
前段時間河南大學程民生教授因為反躺平而火了,親切的語氣,不是說教式的說教,也可以說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累了,可以躺平一會。可不敢一直躺平啊,畢竟你躺得了初一,躺不了十五啊!
隨著躺平這個詞語的興起,好像切中了很多人心中的酸楚,不禁讓很多人一時之間都產生了迷茫的念頭,不知如何是好?各人有各自的處境,說這些話的人,可能家里有礦,又或者父母尚且年輕,身無負擔是他們的共同點。俗話說站著說話不腰痛的人,又或者說大話的人。
責任二字它僅僅只是兩個字?沒有誰有權力規定別人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誰都不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我也不能、也不會去做這樣的事。只有那些愿意被叫醒,叫得醒的人才是目的。
魯迅曾說過一段話,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深刻,讓諸位看下。這是他與錢玄同對話時說的。
假如有一間絕沒有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鐵房子,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醒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是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損壞這鐵屋的希望。錢玄同如是說道。
魯迅先生還說了,一個人的主張,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都是促使人前進的。獨那種叫喊于生人中,無人反應,如墜入了無邊黑暗中,這是怎樣的悲哀啊!我害怕悲哀,可我更害怕漠視,這使作為人的群居性體驗全無,這該是怎樣的驚慌失措。
躺平可流行于一時,不能橫行一世,奮斗終究是主題。哪怕不是為了自己,哪怕不是為了妻兒,也還有日漸老邁的父母。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羨慕別人的生活是多么的瀟灑,不如想想父母養育自己的時光,看著他們從風華正茂到佝僂著身軀,難道還要看著他們拿著拐杖去干活嗎?
誰活著不累?動物活在世上尚且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捕獵,樹木風吹雨打卻還是迎風生長,生命的序曲本身就是向生而死。好容易成為萬物靈長,不該是更突出于此?
土狗以看家守護而存在,貓以抓老鼠而存在,寵物以慰藉主人內心而存活……,它們都懂得和發揮自己的價值。豬雖然是吃完就睡,睡醒就吃,可它們是作為呈現餐桌上的菜品而實現價值,人焉能如此!?
自從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以來,國人基本已不會餓肚子。然而,他不是為了讓人填飽了肚子后無所事事,是為了讓人們在前進的路上不虞有后顧之憂,不浪費糧食是基本的尊重,不辜負期盼才是 所愿。
為享受而奮斗,確實不是奮斗的初衷;為了不享受而不奮斗,也不該是人的理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能力不足,只能照顧自己時,就更應該努力,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6570天,這是父母養育我們到成年的時間;在中國,這個時間往往還要比這大上不知凡幾。春蠶、蠟燭這些一般是比喻教師、科學家,可我說父母比這些更值得這個稱號。對我們每個人而言,不管多大,父母在,我們始終還有心理的依托。
身體累一點,說明我們還活著;心靈累一點,說明我們還有人牽掛或還有人牽掛我們。如果人真的無欲無求,也毫無責任心,那為什么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