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最大的消息之一,莫過于市值高達8000億的新能源汽車老二比亞迪低于市場預期,于是很多人大喊暴雷,要暴跌。
當然了,從這兩天走勢來看,市場可不認為是暴雷,當然了,也是因為風口在的原因,總之這走勢讓通哥很憂傷,因為沒有暴跌接盤的機會......
那么比亞迪中報真的暴雷了嗎?
個人認為沒有暴雷,前天的文章其實簡單說了,今天再展開講講。
上半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1.74億元,同比減少29.41%;營業收入908.85億元,同比增長50.22%;基本每股收益0.41元。扣非凈利潤3.69億,同比下跌59.76%,單看二季度單季,營收498.94億,同比增長22.21%,凈利潤9.36億,同比下降39.59%,扣非凈利潤4.50億,同比67.55% 。
單看這個中報業績,至少不能算差,只是跟8000億的市值一對比,那確實不夠看,至少不符合目前它作為新能源汽車市值第二的身份。
不管如何說,這個利潤都是拉胯的,另外,營收增長中主要來自手機組裝業務,汽車的增長只有20%多,作為8000億市值的龐然大物,確確實實不夠看。
不過前天咱們也已經做了分析了,之所以利潤不大行,主要是研發和營銷費用砸得比較多,這兩塊加起來都砸了70個億了,但這個錢是必須花的!
其他的細致的財務數據就不細摳了,因為沒有意義,畢竟財務數據歸根到底是過去業務的呈現而已,但有些具體的業務,必須跳開經營數據去看,因為經營數據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反映的慢一點。
巨大的替代市場
比亞迪既有鋰電池,又有汽車整車業務,面對新能源汽車這個巨大的替代市場,而且是正在加速替代的市場,所以不論是砸研發還是砸營銷,都是必須的,兩者相輔相成,你必須做出好東西,然后讓用戶知道你的好東西,并想辦法接受你的好東西。
現在對于所有的新能源汽車廠商來說都面臨一個巨大的機會,純電車可選擇性是比較少的,誰能在這個當口做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誰就有望搶的更多的市場,以及在新能源汽車時代進行品牌重塑。
這就是特斯拉的市值比豐田還高,甚至比后面幾個燃油車市值加起來還高的原因,這也是為什么國內造車新勢力依然巨虧的情況下,市場愿意那么追捧它們的原因。
而比亞迪其實算是傳統車企,好在由于一直鋰電池業務,在電池技術方面的積累深厚,轉型相比其他傳統燃油車企是更快的。
目前純電、混動的布局和市場接受度都不錯,特別是中國文字系列,尤其漢EV還打造了相對高端的形象,屬于純電車購買者的重要選項之一,跟小鵬P7、model 3 同列。
另外,比亞迪的DMI系列,市場接受度也非常不錯,確實是省電,也沒有新能源汽車的里程焦慮,對于想體驗新能源汽車,又擔心里程焦慮的消費者而言,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方向。
由于芯片短缺和產能問題,dmi缺貨得很厲害,去各種汽車論壇逛就知道了,很多人是被提車至少幾個月給勸退的。
從新能源汽車業務,個人覺得比亞迪算是表現不錯的,也完全算不上暴雷。但說實話,從跟蹤研究角度而言,比亞迪業務太龐雜了,遠不如幾個造車新勢力們好研究。
對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要關注什么?
此前在《確定性比鋰電池還高!新能源汽車整車的機會來了,下半年的大機會》中我堅定認為中國將出一批世界級別的新能源汽車車企,就像手機那樣。
因為新能源汽車的終極發展模式,其實也就是個大型的電子產品,而中國在這方面是有優勢的,不論是制造優勢,還是系統優勢,中國龐大的工程師紅利,完善和龐大的工業體系,都是最有底氣的支撐,更不要說政策的強力支持。
所以研究新能源汽車主要關注新能源汽車整車的滲透率情況,從目前來看,中國的滲透率遠遠超出預期了,此前的預期是在2025年要達到30%,按目前的發展速度來看,很可能2023年就可以完成這個任務了。
另外,就是關注新能源汽車車企的產品能力,尤其是出高端產品的能力,產品力要足夠,對用戶需求的洞察要足夠敏銳,要有推爆款的能力,這不只是整車企業獲取利潤的關鍵,也是打造品牌的關鍵!
由于用戶的認知習慣,對現有事物的認知越深刻,認知改變就越難,所以對傳統車企的認知越強大,對它新能源屬性的認知反而會削弱,可能會認為它很難做好,這個時候反而是全新的平臺更占優勢,尤其特斯拉這種橫空出世,開啟了電車革命浪潮的自然就會被瘋狂追捧,就像智能機時代的蘋果一樣。
好在由于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還沒有定型,可以通過產品和宣傳搶占消費者腦中的認知,所以越快能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樹立高端形象,樹立科技化形象的車企,越有機會在新能源汽車時代搶占C位,這就是幾個造車新勢力可以在短時間迅速跑出來的原因。
作為傳統燃油車出身的比亞迪在這方面其實是要弱一些的,好在它的燃油車并沒有做得很成功,而且由于一直做電池出身,電池又是電車的核心技術,更是推出了刀片電池,號稱更安全的電池技術,市場接受度也不錯,這方面大大加分了。
另外,推出了比亞迪漢這個高端系列,不論顏值、配置什么的都非常有競爭力的車型,也提升了品牌,以及DMI混電技術,確實都還不錯,還是很圈粉的。
目前來說,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時代還是開了個不錯的頭,戰略方面也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就看能否把握這個優勢,搶占更多的市場了。
不過話說回來,對于比亞迪這種業務龐雜的企業,不論是從研究還是從新能源汽車長期的成長性而言,真是不如純新汽車企業,如果比亞迪能把其他亂七八糟的業務都剔除掉,輕裝上路,那未來的想象空間會更大。
另外,看著這8000億的盤子,實在下不了手,誠實地講,沒有持倉的,左右為難,等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