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前256~前195)大器晚成,稱帝時已經五十多歲,但那時他的兒子都不大,甚至還有幾個沒出世。發妻呂雉(呂后)生次子劉盈,被立為太子,而劉邦去世時,以嫡子身份繼位的劉盈也不過16歲。由于劉盈性格比較懦弱,也沒在戰火紛飛中受過錘煉,執政能力更是不能恭維,所以母親呂后就站到了前臺。
呂后跟隨劉邦從秦末亂世一路走來,由賢妻良母型的農婦蛻變為手段過硬的女強人,從誅殺彭越與韓信兩件事情上足能見證她的政治手腕及能力。所以,將來呂后替兒子打理朝政也是劉邦能預料到的,這也是他最終沒有改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太子的主要原因。
劉邦稱帝后,最忌憚兩類人,一類是異姓諸侯王,另一類是從沛縣起兵過來的那幫開國功臣。前者裂土分茅,后者居功自傲,前者能讓劉邦的江山改大雜姓,后者也能讓劉邦的社稷不再姓劉。對付前者,劉邦武力與詭計并用,到他去世前,異姓諸侯基本被清除,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子侄兄弟。對付后者,恩威并施。“恩”就是賞賜,封侯拜相。“威”就是用禮法來約束規范他們的言行舉止,這些事情叔孫通在行,而且做得也令劉邦很滿意。
但是,劉邦還是覺得不夠周全,于是殺了一匹白馬與大臣們舉行了一個盟誓,大致意思是,沒有功勞不能封侯,非劉氏宗室不能封王,如果誰破壞了這個規矩,你們就一起收拾他。這就是著名的“白馬之盟”,這個“盟誓”后來成了周勃、陳平等人誅殺呂后族人的依據之一,因為呂后生前不僅給她的幾個侄子都封了王,而且還為她的先人也追封了王。
但是需要弄清楚的是,“白馬之盟”被“諸呂功臣”們帶偏了,劉邦立盟誓的初衷并非全部針對呂后代表的外戚集團,應該對沛縣起兵的那個功臣集團同樣有約束力,它應該是一把雙刃劍,或者在劉邦的潛意識里,就是以約束功臣集團為主要目的。劉邦之所以要立這個盟誓,其實是給漢朝政權追繳了一份兒“保險”,因為在外戚、軍功、宗室這三股勢力之中,宗室的實力最弱,約束外戚與軍功,就等于維護了宗室的利益。
按劉邦的設想,外戚集團與功臣集團互為制衡,來拱衛宗室。在劉邦病重期間,呂后曾經向劉邦請示過將來丞相人選的安排。劉邦說,蕭何之后可用曹參、曹參之后用王陵,再之后就是陳平。另外,劉邦還刻意強調了周勃的作用,安劉氏天下,非他莫屬。由于在征討英布時受了重傷,劉邦在剛六十歲出頭就去世了,而這些隨他沛縣起兵的兄弟們都還生龍活虎,再加上劉邦的兒子普遍年幼,尚不能獨當一面,所以劉邦只能在這些大臣們身上寄托些許厚望,而這些大臣們自然被賦予了一些“托孤”的色彩。
那么,劉邦相信這幫人嗎?骨子里不信,但他沒有選擇的余地,這可能是每個開國皇帝的通病。在看待“軍功集團”帶來的威脅問題上,劉邦與呂后有非常高的默契度,只是劉邦能鎮住他們,呂后則表現得很不自信。所以,劉邦駕崩之后,呂后一連四天都沒有對外公布消息,因為她擔心“軍功集團”會趁機造反,于是想先行一步,將他們統統干掉。
最終,呂后的計劃因為難度系數太大而沒有實施,當時周勃、灌嬰、陳平、樊噲(呂后妹夫)都統兵在外,所以注定她這個“一網打盡”的計劃不能完美收網,會漏掉許多條大魚。而這幾條大魚,反過來就有可能把她吞噬。因此,呂后權衡再三之后,選擇了試著與“軍功集團”和平相處。
既然有防范“軍功集團”的意識,那就需要想辦法制衡,因此呂后必須得出面主持大局。這樣一來,劉盈的存在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替兒子理政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提升族人的地位,該掌權的掌權,該封侯的封侯,該封王的封王。以致于到后來,呂后的三個侄子呂祿封趙王、呂通封燕王、呂產封梁王,特別是呂祿、呂產還分別掌管南北禁軍的軍權,呂產還身兼太子太傅等職,呂后的妹妹呂媭也被封侯,成為古代歷史上第一位被封侯的女性。
呂后提升自己族人地位的用意,有些大臣是不理解的,比如丞相王陵,他就當面向呂后提出反對,但多數人看得比較通透,比如周勃、陳平等人,主動表態支持。所以王陵很快遭到貶謫,至于陳平、周勃等人雖然沒有掌握實權,但呂后也不會給他們小鞋穿。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去世,呂后臨朝稱制,立長子劉恭被立為皇帝,史稱前少帝。四年后,呂后將前少帝囚禁餓死,然后立了劉盈的另一個兒子劉弘為帝,史稱后少帝。兩位少帝,均有名無實,可見對權力的把控絲毫沒有懈怠。就在呂后臨終前,她還刻意囑咐二位侄子不要為他送葬,以免離開京城后遭人算計反制,足見她一直不敢放松對“軍功集團”的警惕。
前180年呂后去世,侄子呂產任相國,繼續輔佐后少帝劉恭。但是沒過多久,齊王劉襄(劉邦長孫)起兵,準備殺入京城奪取皇位,顯然他是瞅準了呂后去世的這個時機。呂產則急忙派灌嬰率兵前往迎擊。但是京城之內的“軍功集團”也開始蠢蠢欲動,一場腥風血雨已在醞釀之中,因為他們看到了翻身的機會。
所以灌嬰到達滎陽后便駐足觀望,并沒有去攻打劉襄。而齊王劉襄也只好陳兵于齊國邊境,因為他心里沒底,一是不敢主動與灌嬰發生沖突,二是還不清楚灌嬰的立場。就在他們二人對峙期間,周勃、陳平、紀通(紀信之子)、曹窋(曹參之子)、及劉襄的兩個兄弟朱虛侯劉章與東牟侯劉興據等人聯手,先是奪了呂祿、呂產軍權,然而將呂后族人誅殺殆盡,理由是“諸呂”有叛亂篡權的意圖。
劉襄本來是要殺入京城奪皇后,他的兩個弟弟為他做內應,但是“諸呂”悉滅,“軍功集團”掌控局面,他也沒有了進兵的理由,再說前有灌嬰擋在能往關中門戶滎陽,他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回到齊國期盼皇位能落到自己的頭上。結果“軍功集團”最終選擇了擁立了為人一向低調的代王劉恒(劉邦四子),劉襄空折騰一場。
就在劉恒到京城繼位當晚,另一位元老夏侯嬰與劉章將后少帝劉弘及他的兩個弟弟劉朝、劉武誅殺。劉盈一共六個兒子,也就是劉邦的六個嫡孫,他們分別是劉恭(前少帝)、劉疆、劉不疑、劉弘、劉朝、劉武。其中劉恭被呂后餓死,劉疆、劉不疑早逝,后三位死于軍功集團,也就是劉邦所謂的“托孤大臣”之手。
那么這幫“托孤大臣”為什么要殺盡劉邦的嫡孫呢?其實原因很簡,他們是呂后的孫子,將來掌權后會清算那幫“誅呂功臣”。但是“誅呂功臣”們又不承認幾個孩子的身份,說他們并非劉盈親生。這樣一來,豈不是自互矛盾?如果與劉盈沒有血緣關系,自然和呂后更扯不上分毫關系,殺他們的意義何在呢?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彭城兵敗,劉邦跑命途中,幾次將劉盈踹下馬車,正是趕馬車的夏侯嬰三番五次將劉盈抱回車上。沒想到最終,夏侯嬰竟然成了劉盈兒子們的噩夢。總之,以陳平、周勃為代表的“軍功集團”向呂后族人發難,不應該簡單看做是在“安劉氏江山”,而是自身利益的一次拓展。
如果當時不是劉姓諸侯已經壯大了實力,形成不可撼動的根基,“軍功集團”的這次行動無疑就是一場政變,屆時漢朝命運如何,還將是一個未知數。所以,既然“托孤大臣”在考慮如何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自然就不可能再去顧及劉邦的那幾個嫡孫的命運,甚至關鍵時刻還會把他們犧牲掉。這就是利益面前不能考驗人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