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科技進步的時候,人類的生活方式都會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21世紀之后,互聯網技術逐漸普及到千家萬戶,信息的傳播性越來越快,“網紅”一詞像燎原的烈火一般迅速引爆全網,這個新鮮的稱呼通常用來代指在網絡上走紅的人或事物。
網紅們憑借著便捷的互聯網可以在極短的時間里獲得超高的知名度和號召力。陳果就是一位從2010年開始迅速爆紅的網紅,她原本是復旦的一位思政課老師,出名后參加過許多節目,但在一次節目中出現了明顯的口誤,之后就被無數人抨擊,慢慢淡出了網絡。
一、復旦才女
1、優秀學生
陳果出生于魔都上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80后。她的家庭條件不錯,自幼就得到過良好的培養,再加上她長得玲瓏剔透,著實是個美人坯子,父母親朋都非常喜歡她。
在陳果剛上學的時候,就展現出來了出色的人際交往天賦。她十分喜歡和人打交道,細心的她在交往過程中很容易理解他人的心情,并給予相應的鼓勵,除此之外,她還熱衷于處理班級事務,常常會主動幫助老師和同學,因此在班里非常受歡迎。
學習方面,才思敏捷的陳果也沒有落下風。她的成績在班里一直都名列前茅,后來還靠著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上海市的重點中學,她的英語比較突出,不僅筆試成績優異,而且還有一口流利的口語。
2、輕松入復旦
1999年,年僅18歲的陳果便意氣風發地考入了復旦的“文科基地班”。在當年的上海,只有重點中學的優秀學子才有資格報名這個班,學生在報名之后就會參加復旦自行舉辦的筆試和面試,一旦錄取,就會免去高考,直接進入復旦學習。
復旦乃中國名校,文科基地班的導師也都是復旦頂尖的名師,競爭的激烈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陳果能在萬千學子之中脫穎而出,足見她知識之豐富。在基地班就讀的第一年,陳果就靠著優雅的談吐和出色的能力當選了復旦哲學系的學生會主席。
文科基地班是復旦為培養尖子生而創辦的班級,投入的各項資源都是最優秀的,而且招生的時候就承諾學生可以在三年級的時候直升碩士。就這樣在2002年,陳果便得到了直升的機會,順利地進入到了西方哲學專業攻讀碩士。
陳果在讀碩士的時候,除了努力學習之外,還喜歡追求時尚。她在學業閑暇的時候,就會緊跟時代潮流,穿衣打扮都盡顯出眾的曲線,而且她還曾兼職做過模特,舉手投足之間無不透出高雅的氣質,每當她走在校園的時候,靚麗的貓步都會引來無數人的注目。
二、網紅和名師
1、思政課走紅
陳果在碩士畢業之后,又攻讀了哲學系的博士,興趣廣泛的她還曾當過英文教師和記者。復旦中常會有來自哈佛等世界頂尖名校的教授前來任教,但他們在語言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困難,活潑外向的陳果就會利用自己流暢的口語,擔任教授們的翻譯和助教。
青春靚麗的陳果能力過人,外表出眾,是復旦校園里的知名人物,人們每每提起她的時候,都會贊不絕口。一眨眼,她在復旦已經生活了9年,也許是因為她對復旦有著無限的留戀,于是在博士畢業之后,便選擇留在復旦任教。
陳果教授的是思修課,這門課程是中國本科生的必修課,也是考研必不可少的學科,但是課程內容確實枯燥乏味,每當學生上這門課的時候,總會不可避免的昏昏欲睡。
剛剛畢業的陳果也經歷過思修課的折磨,為了提高同學們的興趣,她改變了往日讀課本、劃重點的教學方式,而是把思修課的知識化用到了現代生活當中,并經常會舉一些現實中的例子,這給了同學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就這樣,陳果的思修課變得門庭若市,學生們為了搶到座位,寧愿提前一個小時進班。后來,同學們開始把陳果上課的風采錄制下來,并發布到網絡上,殊不知這一舉動給陳果的生活帶來了難以想象的變化。
從2010年開始,一段視頻刷爆了各種視頻平臺,視頻中的女講師風姿綽約,用獨出心裁的方式將人生哲理娓娓道來。人們紛紛稱贊這位年輕的老師講課精彩絕倫,一時之間,陳果的名字響遍了祖國各地。
2、口誤遭群嘲
那段時間里是陳果最輝煌的時候,她的課上擠滿了人,學生們為了一睹她的風姿,不惜站在課堂后面聽課。她的電視邀約不斷,還曾登上央視《開講啦》欄目,為全國的學生講述人生的道理,她也因此被冠上了網紅教授的名字。
誰料在一次電視節目里,她把“耄耋”錯讀成了“毛至”,人們不禁疑惑復旦名師怎么會讀錯音。《運命論》有云: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接下來等待陳果的就是滔天的惡意,不少人開始挖掘她的黑點。
仔細說來,陳果一生的履歷清晰透明,每一步都是靠著自己努力得來的。有些人看往事挑不出毛病,就指責她的教學水平,要么是質疑她的教學資歷不夠,要么是訓斥她教課內容空洞,還有人要求復旦撤掉她的教師一職。
這些指責經過別有用心的自媒體加工之后,在網絡上形成了不同凡響的聲勢,陳果的邀約中止,她在對讀錯音一事發表真摯的道歉之后,就淡出了網絡,從此安心的教授思修課。
總結
陳果是上海的一名優秀青年,活潑機智、才氣過人的她在進入復旦之后努力發揮了自己的優點,在各種社會活動中盡情綻放出了屬于自己的光芒。
畢業后,她留教復旦,并靠著犀利的講課方式走紅了網絡。誠然,在節目中讀錯音一事確實不該發生在名校的講師身上,陳果犯了錯誤應該批評,但人非圣賢,不能因一件錯事否定整個人,錯而改之,也應該得到人們的諒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