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鐵西,我國工業博物館。
走進這里,仿佛推開了塵封的歷史之門,穿越到那個“火紅年代”。
第一爐鋼、第一架殲擊機、第一臺自主研發的通用型普通車床……這里記錄著遼寧創造的新我國工業史上1000多個第一。
孟泰工作法、馬恒昌小組……這里講述著從遼寧摸索出來加快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先進技術。
全國第一張境外上市的股票、全國率先試點資產承包責任書、全國第一“破”……這里張貼著遼寧在市場大潮中敢闖敢試的創新實踐。
遼寧被譽為“共和國工業長子”“新我國工業的搖籃”,是公認的我國工業奠基地之一。
從時間看,遼寧工業恢復早于全國,并成為全國范本。
1948年11月,黨中央決定,解放后的遼寧首要任務就是恢復軍工生產,為支援全國解放提供保障。
恢復工業生產,首先遇到的困難是缺乏機械零件和各種器材。許多百姓把存入自家的、生產急需的器材和零件,主動無償獻給工廠,在各地掀起了“納獻器材”的熱潮。
僅3個月,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阜新、遼陽6個城市和沈陽鐵路局的職工們就獻交了器材87萬余件。
那段時光,廠子就是工人們的家。
在遼寧省統計局編寫的《遼寧奮進四十年》中,清晰地記述_1949年,遼寧工業總產值占全國比重的8.51_,到了1952年占全國比重達12.7_,共擁有工業企業10690戶。
從貢獻看,遼寧曾撐起全國工業體系的“半壁江山”。
“一五”計劃時期,被稱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基之戰”的156個工業項目,有24個落戶遼寧,這里為新我國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立下卓越功勛。
1952年,全國15.4_的電力、16.1_的煤、59.6_的鐵、70.1_的鋼、70_的硫酸、78.1_的硝酸、39.1_的水泥、8.3_的棉紗、10.5_的紙,都來自遼寧。
當時,遼寧一家企業的“三大工程”建設,竟時刻牽動著中央領導的心。
1953年12月,毛澤東同志給鞍鋼“三大工程”開工典禮致賀信_“鞍山無縫鋼管廠、鞍山大型軋鋼廠、鞍山第七號高爐的提前完成建設工程并開始生產,是1953年我國重工業發展中的巨大事件。”鞍鋼成為全國第一個大型鋼鐵基地。
鋼鐵為工業生產提供基礎保障。“那段時間全國生產不了的機械零件、鑄造件,都要送到遼寧來制作。”我國工業博物館研究室主任王彤介紹。
“當時全國機床工業布局中,有18家機床廠,其中前四個都在遼寧。”王彤表示,在1960年發行的兩元紙幣正面印著的圖案,便是沈陽第一機床廠生產的C620-1通用機床。
不僅機床,第一臺大型起重機、第一架殲擊機、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第一個世界第五代鉆井平臺、第一臺造紙機……都是遼寧造。
當時遼寧還崛起了全國最早的化學工業基地、亞洲最大的鋅冶煉基地等工業搖籃。培育出國內首家有色金屬冶煉廠、國內最大鹽化工廠、最早保溫瓶廠等一批當時我國制造的頭部企業。
除了產業優勢,遼寧還擁有著獨特的財富_技術工人。
新我國成立之初,人工是主要生產方式,技術工人的能力,決定了產品的質量。
1952年末,遼寧共有工業職工95萬人,占全國總量的17.82_。也就是說,當時每五個我國工人中,就有一個來自遼寧。
遼寧工人有力量。
1949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題為《燎原的火焰》的通訊文章,介紹了沈陽第三機器廠車工趙國有用2小時20分鐘生產一個塔輪,打破最快紀錄的事跡。以此為發端,在全國迅速掀起了創造生產新紀錄的浪潮,僅1949年9月至12月,東北地區就創造了新紀錄1982項,改進技術2944項,提高生產率32_。
遼寧工人有情懷。
大國初建,百業待興。遼寧的人才、設備、技術,都是全國各地急需的。于是,遼寧開始了對全國多個地區、多個工業行業的無私援建。
從20世紀50年代部分工廠的北遷,到六七十年代支援“三線”建設,大批遼寧骨干走向全國。據統計,1950年至1989年,僅沈陽向全國輸送的中高級人才就達40萬!
遼寧工人有闖勁。
“改革開放以后,遼寧為加快我國企業現代化進程貢獻了很多第一次。”王彤介紹。
1986年,沈陽電纜廠在全國率先推行資產經營承包責任制,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升,也為全國這一改革作出了示范。
1988年,金杯汽車向社會發行總價值億元優先股,開創了全國企業所有制改革之先河。
如今,遼寧的高質量發展與全國同頻共振,步伐更加鏗鏘有力。
2017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指出_“遼寧老工業基地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新一輪振興發展也要靠實體經濟。”“要下決心振興遼寧工業,再創遼寧工業輝煌。”
遼寧工業,既是物質積淀,也是精神傳承。多年來,遼寧道德天空星光璀璨,工業領域涌現了孟泰、王崇倫、尉鳳英、郭明義、羅陽等一大批響當當的全國勞模、英模,他們以同樣的精神內核,引領著時代風尚,樹立起價值標桿,凝聚無窮力量。這一“基因”,也必將激勵遼寧人在新的征程上創造更大輝煌、作出更大貢獻。
眼下,4259萬遼寧兒女正全力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這既是遼寧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發力點,也是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