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我國獨有的重量單位。
我們知道,在現行的公制下,一兩等于50克,而舊行的市制里,一斤16兩,一兩是31.25克。
在餐館里,“兩”也是一種獨特的計量單位。
北方吃包子,一兩有3個;江南賣生煎,一兩是4個;而在餃子館里,一兩餃子通常有六七個……
但真要吃起來,就會發現,甭管是3個包子、4個生煎還是6個餃子,都遠遠不止50克。
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用“一兩”做單位呢?
“一兩”到底有多少?
有個段子說_
曾經有一個外國留學生去吃生煎,聽到老板問要幾兩,于是掏出手機查了一下,發現一兩才50克,于是就要了10兩,結果端上來40個生煎。
一兩包子是3個,一兩生煎是4個,一兩餃子六七個,全國很多地方都是這么賣的,可這“一兩”到底有多重呢?
于是,我們買了包子、生煎和餃子稱了一下。
在北京的各大包子鋪,一般默認一兩包子就是3個。
我們稱了一下,發現3個包子的重量達到189克,將近四兩。
在蘇州、上海,一兩生煎一般是4個,開在北京的生煎鋪也沿用了這一習慣。
不過稱了之后會發現,4個生煎有201克,正好四兩,還多了1克。
北京的餃子館,現在基本都按份賣餃子了,但在一些地方,還有按“兩”賣餃子的習慣,比如武漢,一兩餃子有六七個不等。
我們買了一份餃子,分別稱了6個餃子和7個餃子的重量,6個餃子有129.1克,而7個餃子有152.1克,有二兩半到三兩重。
南京的鍋貼也是按兩賣的,一兩5個。我在附近沒有找到合適的鍋貼店,于是請人在南京的小伙伴幫我買一份稱了下,結果有251克,足足半斤。
看起來,無論是包子、生煎、餃子還是鍋貼,這些按兩賣的食物,每一兩其實都遠遠超過50克,可為什么還要這么計量呢?
“一兩”從何而來?
為什么要用“兩”來做主食的計量單位,目前在資料里看到有兩種說法_
一是認為,舊時候,肉包是有錢人家的吃食。在江南,請客的宴席上,為了彰顯后廚的本事,就把這包子做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精致,一兩左右的面包四個包子,漸漸就成了約定俗成。
二是認為,用“兩”做計量單位,與計劃經濟時代的糧票制度有關。一兩其實說的就是一兩干糧食。
在當時那個年代,出門下館子不僅得花錢,還得有糧票,錢是食物的價值,而糧票則代表了購買資格。
從現有資料和邏輯來判斷,第二種說法更為靠譜。
因為不僅生煎、湯包這一類的江南小吃會按兩售賣,北方地區的包子、西南地區的面條、各個食堂的米飯,都會按兩售賣。
糧票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才徹底消失
另一點是,如果“一兩”的說法遠早于計劃經濟時代出現,但是晚清、民國時期,對于生煎、湯包這類食物,并沒有出現按兩售賣的記載。而且,今天無論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還是臺灣地區,也都沒有出現按兩計量售賣的習慣。
所以說,“一兩”指的是一兩干面粉。
一兩面加水和面之后,重量一般在70克至75克之間。
以前,就有一些地方規定,一兩餃子是7個。包上餡蒸熟后,重量可以達到140克至150克,如果是煮熟的,重量還會再重些。
而這,也與之前我們稱的7個餃子的重量差不多。
盡管糧票已經取消這么多年了,但按“兩”計量的習慣還是沿用了下來。
除了帶餡的,還有哪些東西會按兩賣?
主要還是面條、米飯之類的主食。
最經典的就是川渝地區,重慶人早上習慣來二兩小面,宜賓人更是講究,經常是點上三個一兩的面,分別干拌、紅湯和白湯。
同樣的,甭管是一兩還是二兩,說的也都是干面粉的重量。
川渝地區的面條大多用的是堿水面,當地也稱之為“水面”。
堿水面
一斤干面粉和成堿水面,一般是加三兩水,和好的面是一斤三兩,650克,理論上,二兩小面也就是130克。
不過,當地有媒體曾報道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重慶會有專門的工商工作人員去面館給面稱重量,不夠稱會挨罰,久而久之,面館老板們就會多挑些面,如今,“二兩小面”就比實際多不少。
有人就做過實驗,去幾家面館買二兩生面回家一稱,發現重量基本在180克至200克之間,遠超過理論上的二兩_130克。
所以,如果在家里做小面,按照“二兩_100克面條”來下面,肯定是吃不飽的。
按兩賣的米飯,一般我們會在食堂,尤其是大學食堂見得更多。
甭管是一兩、二兩、還是三兩,說的統統也是干大米的重量,否則你不會覺得,打了三兩滿滿一大碗的大米飯,只有150克吧。
普通大米的生熟比一般是1_2.3,一兩大米可以做成115克的米飯,而三兩大米做成米飯的重量其實已經有345克了。當然,經過食堂阿姨顫抖的手,打入碗中的飯還有多重就不好說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的靠譜的減肥食譜或是膳食指南中,給出的食物重量一般都是生重。否則,一兩熟米飯,胃口再小的女生,也幾口就吃完了。
總之,“兩”成為主食的計量單位,是一個特殊時代在我們生活中留下的痕跡,這個時代說近不近,說遠其實也不遠。但無論怎么說,吃飽了飯的日子才是幸福的。
文 | 衛奕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