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臨證之余經常翻閱唐代的醫書,如《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書,其中有很多方劑在臨床上應用療效甚佳。
比如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原文說_“治腰背痛,獨活寄生湯,夫腰背痛,皆猶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所得也,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獨活三兩,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干地黃各二兩,上十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此方唐·孫思邈用獨活是三兩,筆者臨床也多次體會到當獨活用量達到40g以上時則療效奇佳,有時甚至是“一劑知,二劑愈”,獨活量少則療效銳減。
這里就涉及一個關鍵問題_唐代一兩相當于現在多少克?
關于這個問題,各個教材、文獻明顯不一致,如大學《方劑學》教材認為唐代一兩為1.0075市兩,即為31.484克(謝鳴. 方劑學.北京_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_525-526)。范吉平《經方劑量揭秘》認為唐代一兩為13.75~13.875g(即一斤為220g~222g)。
針對“唐代一兩相當于現在多少克?”這一問題,筆者進行了較細致的研究,現與讀者分享如下。
文獻記載
《舊唐書·志第二十八·食貨上》記載_
“凡權衡度量之制_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量,以秬黍中者容一千二百為龠,二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三升為大升,三斗為大斗,十大斗為斛。權衡_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為銖,二十四銖為兩,三兩為大兩,十六兩為斤。調鐘律,測晷景,合湯藥及冠冕,制用小升小兩,自余公私用大升大兩。又山東諸州,以一尺二寸為大尺,人間行用之。其量制,公私又不用龠,合內之分,則有抄撮之細。”
這段文字明確指出了中藥湯藥采用的度量衡“兩”是小兩,而小兩為大兩的三分之一。
出土文物考證
筆者曾參觀了陜西省博物館,目睹了博物館內存放的1970年陜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一批唐代金銀器,其中飲食器有碗、盤、碟、杯、壺、羽觴等130件,許多金銀器上都用墨書標明每件器物的重量,如有一銀碗高7.6cm,口徑17.7cm,足徑9.2cm,該碗碗底內有墨書“十一兩一分強”6字。這反映了唐人管理金銀器的方法,也為測定唐代衡制提供了條件。
經測定,唐代每兩平均數值為42.798克,一大斤為684.768克,這被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唐大斤(16兩)最精確的測定數據”。
綜上所述,由出土文物可知,唐代一兩平均數值為42.798克。又結合《舊唐書·志第二十八·食貨上》的記載,中藥湯藥采用的度量衡“兩”是小兩,而小兩為大兩的三分之一。
故唐代一兩為14.266克。神奇的白酒煮中藥
為什么患者訴在煎煮瓜蔞薤白半夏湯時胸悶、憋氣即緩解?
在臨床上,筆者喜用經方,遇到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患者,特別是癥見“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筆者常用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白酒湯治療。這2個方劑均是白酒煎煮,筆者的經驗是采用水酒同煮,每次加入20~40ml白酒(筆者的臨床經驗是采用高度的二鍋頭白酒),有些患者反饋筆者說,“何大夫,你的藥太神奇了,我在家熬藥時聞到滿屋的酒味,喘憋、氣短即緩解,這個是為什么呢?”難道醫圣仲景的白酒煎藥就這么神奇嗎?
后來我才恍然大悟,我們可以看西醫教材中這樣一段話。
問題_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給氧時應注意什么?
回答_給氧時應在濕化瓶中加入酒精,濃度為30_~70_。因為酒精可降低肺內泡沫的表面張力,使其破裂,消除泡沫,改善通氣,改善缺氧,要給予高流量吸氧(4~6L/min)。
可見白酒煮中藥的過程中,白酒揮發到空氣中,的確能改善患者的肺部通氣,改善缺氧癥狀,難怪有的患者在家熬藥時聞到滿屋的酒味,喘憋、氣短即緩解。真是感嘆1800年前醫圣仲景的神奇!
來源_本文選自《白天臨證,夜間讀書·方證辨證解傷寒》,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_何慶勇。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聲明_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_yangzhanggk@fox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