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恒溫動物,健康的人體溫是相對穩定的,所以人們會通過溫度的變化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很多人覺得溫度超過了37攝氏度就是發燒了,這樣并不準確。
在醫學上看,不同人群的基礎體溫都是不同的,體溫也會受到測溫部位不同,測溫時間差異和季節影響,并不能單純的認為超過37攝氏度就是發燒了。
首先根據測溫的部位不同,將體溫主要分為三種,口腔溫度,肛門溫度和腋下溫度。這三種溫度的測量結果各不相同。
口腔溫度時間溫度計放在口中含著,測量時間大約是3分鐘,正常的口腔溫度大約在36.3℃~37.2℃左右。
腋下溫度是最常見的測溫方式,也是最衛生的,就是講溫度計夾在腋下,測量5分鐘左右,通常比口腔正常溫度要低0.2℃~0.4℃。肛門溫度最高,通常比口腔溫度要高出0.3℃~0.5℃。
除了測量部位會導致測量的體溫出現差異之外,測量的時間不同也會影響體溫波動。就好像現在這樣的初秋季節,在早上測量體溫是比較低的,下午的時候測量會比在清晨測量的溫度要高。吃飯和運動過后,溫度也會升高。
由于這些原因,37℃不再是人體是否發燒的絕對標準了。身體健康的成年人的正常溫度范圍大約是在36℃~37℃,而嬰幼兒因為身體各項機能較為活躍,血液流通快,體溫會在36.5℃~37.3℃左右浮動,但是中老年人卻因為皮膚老化,無法保存溫度,導致體溫相對來說比較低,在36.5℃左右。
判定自己是否發燒,應該是和自己的日常體溫作對比,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溫度變化過高,才叫發燒。大標準下,腋溫超過37.2℃就可以算作發燒了。
想要知道自己身體是否健康,日常體溫的高低也是一個判斷標準,有研究顯示,在標準環境下,人的日常體溫比較低的人,更容易長壽。大多數的人正常體溫都是36.7℃~37℃左右,但是身體素質較好的人的基礎體溫可以在36.5℃保持穩定,體溫波動較小,也是身體健康的一個體現。所以,知道自己的日常體溫也是比較重要的。
除了通過體溫來判斷自己是否發燒之外,還可能會出現其他的一些癥狀,也可以進行輔助判斷。
人在發燒的時候,因為體溫升高,反而會覺得很冷,內臟的溫度并不會隨著增長。發燒之后,人的皮膚會變得發燙,用常溫的手摸上去會覺得燙,并且發燒會引發頭痛,漲的疼。發燒的時候,體溫升高,皮膚難以存儲水份,會覺得口干舌燥,嚴重的會出現脫水的情況。
其實37度以上就為發燒的標準是在1851年確定的。那是的人們生活環境和身體素質都與現在有著較大的差異。這項數據也并不能夠完全套用在現代人的身上。在科學的不斷發展下,人們不再依靠體溫來抵御威脅,空調等機器能夠讓人始終在恒溫下存活,37℃以上就是發燒的誤區也希望大家都能夠了解。